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典诗歌中的悲秋和颂秋

(2022-04-11 07:49:29)

古典诗歌中的悲秋和颂秋

        ——以《天净沙.秋思》和《秋词》为例

杨菊

最近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正在进行中,梳理六册课本的古诗时,我对一些诗歌做了简单的归类。比如,把关于“秋”这个季节的古诗都放在一起,进行群文阅读教学,在比较中理解和识记。通过梳理,写秋的诗词主要有以下几首:七上《观沧海》《天净沙.秋思》《秋词》《夜雨寄北》;八上《雁门太守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九下《渔家傲.秋思》《满江红.小住京华》。现在以《天净沙.秋思》和《秋词》为例。分析得出,在古典诗歌中,关于“秋日”的诗情,大致可以分为悲秋和颂秋两种。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者,同样都是写秋天,却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情感体验,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别,文如其人,带着问题我们细细解读两首写秋之诗。

一.              悲秋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元代散曲作家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是其名作,被元人周德清誉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无一字写秋,却句句写秋,更妙的是将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愁表达的淋漓尽致。没有抒情和议论,只是简单的景物叠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没有谓语,每个景物之前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形容词立马有了秋日肃杀之感。这种写法在唐朝已经十分流行,如八上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也是通过几个简单的名词叠加,没有构成句子,读者调动自己的感官,想象诗人描摹的商山秋日早行图。

   古人采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化抽象为具体,将无形的情感寄寓在有形的物体之中。而这种写法其实在古诗中的使用也是特别的成熟了,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借水言愁,表现愁之悲,愁之深。“一切景语皆情语”,《天净沙.秋思》中羁旅天涯的凄苦之情,因这秋日的肃杀之景,一触即发。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在句法上发生了变化,有了动词成为完整的句子,在写法上直抒胸臆,点出了秋思忧愁的程度,以至于“断肠”。整首小令从视觉到情感,带有浓浓的悲秋色彩,是悲秋之诗的代表之一。

 

二.颂秋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历来被人赞赏,并不是它的艺术成就有多高,而是立意高远。我国悲秋的传统可以追溯到楚辞时代,悲秋,对萧瑟的秋景而感伤,语出《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不是命中注定带着忧愁的,刘禹锡发现了秋的另一种美。诗人第一句便发起议论,一反常人,批评悲秋,赞颂秋天的美好。立意大胆而又有创意。这样的句子可并不是随口喊喊,赞扬秋天自信且勇敢,刘禹锡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透过文字背后,我们看到一个站立的诗人。

刘禹锡锐意进取,参加永贞革新运动,不到两百天,改革惨败,刘禹锡被贬。刘禹锡这首《秋词》,是他34岁石被贬到偏远的朗州,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常德,是处在人生低谷时所创作的。不过,“诗豪”就是“诗豪”,他没有悲观失望,而是豪情慢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白鹤向上,冲上云霄,满满的力量感,更是积极奋斗进取的象征。而他这种乐观更是渗透到骨子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秋,无悲无喜;写秋之诗,或悲或喜。时隔千年,我们透过文字,相遇诗人,悲伤着他们的悲伤,欢喜着他们的欢喜,这便是诗的魅力。它不仅让作者有一颗不死之心,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之心,有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因为你的读懂,诗,有了生命,成为了一种“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