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学校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延安市宝塔区第五中学课题组
一、中期检查活动简况
活动一
(一)检查时间:2019年6月16日上午8:30
(二)检查地点:二楼教小会议室
(三)参与人员:
秦艳丽 李 弥
黄永军
张娟 闫胜凤
贠雅琳 高
婕
高延琴 李玲
(四)活动情况:
活动1.主持人完成本课题实施阶段研究计划、活动安排。
闫胜凤:前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秦艳丽:实施阶段研究计划(后附:实施阶段活动安排)
李弥:第一轮研究课例案例分析报告
张娟:第二轮研究课例案例分析报告
秦艳丽: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所有成员:每人一篇心得体会或课例反思,每人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高婕:前期调查问卷设计
李玲:后期调查问卷设计
活动二
(一)检查时间:2016年6月24日下午16:00
(二)检查地点:四楼办公室
(三)参与人员:
秦艳丽 李 弥
黄永军
张 娟
闫胜凤
贠雅琳
高 婕
高延琴 李 玲
(四)活动情况:
秦艳丽、闫胜凤撰写“宝塔魂 育新人”的相关论文与讲座。(拍照、电子版讲座稿),李弥做案例分析报告。
活动三
(一)检查时间:2016年6月30日下午16:00
(二)检查地点:四楼办公室
(三)参与人员:
秦艳丽 李 弥
黄永军
张 娟
闫胜凤
贠雅琳 高
婕
高延琴 李 玲
(四)活动情况:
黄永军、高婕为学生准备“红色基因伴我行,迈步走向新时代”征文活动,张娟做专题活动案例报告。(拍照、电子版讲座稿)
活动四
(一)检查时间:2019年6月27日下午16:00
(二)检查地点:四楼教室
(三)参与人员:
秦艳丽 李 弥
黄永军
张 娟
闫胜凤
贠雅琳 高
婕
高延琴 李 玲
(四)活动情况:
学生在校参与征文比赛,选拔六人到区上参赛,全部获奖,其中区级一等奖张玉龙,沙丹妮,报送市上参赛,其中沙丹妮获得市级三等奖。(拍照)
活动五
(一)检查时间:2019年6月30日上午8:30
(二)检查地点:二楼小会议室
(三)参与人员:
秦艳丽 李 弥
黄永军
张 娟
闫胜凤
贠雅琳 高
婕
高延琴 李 玲
(四)活动情况:
1.主持人完成本课题实施阶段后期研究任务安排。
2.闫胜凤:围绕前期问卷调查跟学习研究古诗赏析方法写自己的心得体会。
3.李弥:完成“宝塔魂育新人”的后续活动案例分析。并附上几百字的活动反思。
4.张娟:完成“红色基因伴我行,迈步走向新时代”的活动后续案例分析,后面附上几百字的活动反思。
5.李弥、秦艳丽围绕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写一篇心得体会。就是“宝塔魂育新人”活动的心得体会。
6.张娟围绕第二阶段案例分析报告写一篇心得体会。
7.闫胜凤围绕后期问卷调查及学习研究所得写一篇心得体会。
8.高婕、黄永军、李玲、高延琴、贠雅琳每人完成一篇“传承红色基因,迈步走向新时代”的学生活动心得体会及反思。
9.所有成员:1)每人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2)完成时间是9月底。
二、中期报告要点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
1.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内容,明确课题的要求,统一思想认识、理论认识。
2.组织观看利用红色教育资源的德育实践活动
,学习好的教育理念。同时与我们过去的德育活动进行对比,发现活动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并进行归纳总结。
3.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采用问卷法,了解老师、学生对延安精神不了解的原因;文献回顾,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可借鉴之处,结合自己成功的德育活动经验,针对学生的困惑提出研究假设;进行试验,采用教育实验法将研究假设应用于德育实践活动中;采用教育测量法,对比学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分类研究法,对德育实践活动进行归类整理。然后组织课题组成员对不同活动内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进行分析和讨论,确定出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活动的原则。
4.组织教师根据确定的活动原则,进行活动案例设计,具体活动实践。活动后教师进行反思,组内进行讨论,从中筛选出具有提升活动实效的好的方法。
5.进行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活动研究专题讲座。
6.组织红歌比赛活动比赛。
7.整理出以往红色基因伴我行的活动方法及技巧,讨论并确定有效的提升德育实效的方法,并将这些方法按活动环节进行整理,形成操作性强的教育管理方法汇编。
8.精心组织上好结题课,完成中期报告。
(二)阶段性成果
1.完成前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1)学生、教师现状
学生对延安精神知道的不是很多,
认为发扬延安精神是很有必要的占大多数,在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上,概念不是很明确。对于学校所开展的“红色基因伴我行,迈步走向新时代”征文活动只在少部分班级实行,部分班级并没有开展此项活动,学校举行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大部分学生认为能有收获,教师和学生一致认为红色资源是一笔精神财富,能极大地提升德育实效。延安的宝塔山、革命纪念馆、枣园革命旧址、西北局旧址、四八烈士陵园、杨家岭旧居、西北局革命旧址、凤凰山革命旧址、南泥湾大生产运动旧址等地方,都是红色资源,都可以应用于德育实践活动中。
(2) 存在问题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但是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学生,却对延安精神了解的不是很透彻,学校也未能大面积地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搞一些既能教育学生,又能学习延安精神,还能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教育活动。
(3)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尽管学校很重视,但具体实施过程没有深入学生活动,有一些过程化和肤浅,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集体观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延安红色文化资源是学校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学校的社会主义办学宗旨和性质决定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教育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对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目标是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引导广大师生接受社会主流政治文化。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能拓展教育渠道,解决以往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形式主义、口头说教、空洞无物等缺点,还能实现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乡土性,现实性,实用性特点。在教育形式上能实现多样化、形象化、直观化和具体化,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辟新空间。
2.完成第一轮案例分析报告
1)通过对案例背景、案例原因的探寻,分析造成现状的客观主观原因 。
2)具体具体活动过程中我们选择的几个方面实践:
(1)红色旅游景点参观法
(2)征文法
(3)体验法
3.完成第二轮案例分析报告
1)案例背景分析
2)素材整理
3)案例描述
4)案例思考
4.完成课题研究的活动与实践,并进行活动反思,撰写心得体会。
5.每人完成一篇课题研究论文。
6.完成课题研究两次专题讲座。
7.完成组织并指导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活动。
8.完成后期调查报告问卷设计。
9.完成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三)主要创新点
1.探究出了一些符合宝塔区第五中学实情的新的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研究方法。
2.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作课题讲座、“宝塔魂育新人”教师撰写论文,“红色基因伴我行,迈步走向新时代”学生征文活动比赛、具体活动方法、课题组互相讨论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了教师的教育新理念,提高了教师德育教育水平。
3.新的提升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方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调动,学生能积极有效地投入活动当中。
4.打破了常规固有的德育模式,利用红色景点参观法、征文法、体验法等活动方法,开辟了德育实践活动教育的新途径。
(四)存在问题
1.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充分认识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才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弘扬延安精神,但是作为革命圣地延安的学生,却对延安精神了解的不是很透彻。
2.学校也未能大面积地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搞一些既能教育学生,又能学习延安精神,还能利用红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教育活动。
3.平时教学时间紧张,德育活动时间不能很好展开,其实德育搭建好舞台,教学才能很好在舞台展示。
4.在开始的问卷设计中苦恼了一番,因为是第一次,设计上问题可能缺乏针对性和层递性。
5.课题组成员很多都是第一次做课题,缺乏对材料的敏感度、责任感及研究经验,在前期研究过程中有很多程序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五) 重要变更
1.课题组成员有因病不能按时完成的,分工做了新的调整。还有非语文专业的课题成员可以完成比较简单的课题任务,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合作,圆满完工。
2.由非语文专业课题组成员完成重要任务,比如调查报告与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课题主持人给与了技术指导与方法,大家各自任务完成得比较满意。
3.课题方法研究尽量深入浅出,求新中务实,切合学生学情,把握好方向,明确目标,忌研究内容前后矛盾,知识不连贯,零散不成体系。
4.活动反思集的整理必须要在实践中总结,活动过后谈自己的真实反思。
(六)下一步计划:
1.寻找新途径多看资料,借鉴以前的别人的经验。
2.所有研究都不能抛开我校学生的实际和现状。
3.继续把所归相关方法用于德育活动实践,支持研究结果。
4.多思考,多总结,加强文字材料的形成,达到预期的目的。
(七)可预期成果
1.完成后期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2.完成活动案例反思集、论文集的整理。
3.完成第三阶段结题报告。
三、主要阶段性成果及影响:
(一) 阶段性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情况等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情况
|
承担人
|
1
|
前期调查问卷
分析报告
|
调查问卷、
分析报告
|
完成
|
闫胜凤
|
2
|
研究课例案例
分析报告
|
案例分析
|
完成
|
李弥、张娟
|
3
|
课题研究
中期报告
|
研究报告
|
完成
|
秦艳丽
|
4
|
后期调查
问卷设计
|
调查
问卷
|
完成
|
李玲
|
5
|
专题讲座
|
计划、小结
|
完成
|
秦艳丽、张娟、李弥、高婕、黄永军
|
6
|
德育实践活动
比赛
|
图片、作品集
|
完成
|
全体成员
|
7
|
红色景点参观
优秀教育活动案例
|
活动方案、案例、实录
|
进行中
|
贠雅琳、闫胜凤、
高延琴、李玲
|
8
|
案例分析报告
心得体会
|
心得体会、论文
活动反思
|
进行中
|
全体成员
|
9
|
课题研究论文
|
论文
|
进行中
|
全体成员
|
(二)成果影响
回顾这一阶段来的课题实践,可以说成效显著,影响深远。课题研究助推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活动,促进了教师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发展。
1.逐步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实践方法,营造了浓郁的学习延安精神的氛围。教师参观宝塔山,了解宝塔山相关知识与相关理论,并进行了深入学习,尤其是语文老师参与“宝塔魂育新人”的论文写作,并且张贴在学校书苑长廊,给全校师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另外,红色基因伴我行,四八烈士陵园徒步远足活动给学生深远的教育意义,让他们明白革命烈士用鲜血染红了国旗,缅怀革命烈士,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红色基因伴我行的征文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红色教育资源的应用,理解,并内化为德育认知能力。
2.开辟了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有效提高了德育的实效性。
通过问卷调查,问卷研究分析,案例研究等,开辟了“课堂主体活动”新途径,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能,培育和发展学生独立自主性和积极创造性。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教育民主,引导学生的合作意识,采用适当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掌握知识,发展独立提升德育能力。
3.提升了师生德育人文素养,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通过利用红色教育资源讲红色故事、参观红色景点、撰写论文、唱红色歌曲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革命老区红色教育资源蕴含着我国丰富的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认识到热爱祖国,离不开祖国革命精神的传承和依托。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精神内涵、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等都有了明显提高。这也正是我们课题研究成果的隐形成果。
由此可见这样的研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红色教育资源的兴趣,培养了传统文化的欣赏品位和方法意识,全方位提升了学生德育实效的能力。陶冶了延安精神精髓学习的审美情趣,也培养了对中国传统优秀精神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同时,由于《利用红色教育资源提升德育实效的实践活动研究》课题参与面较广,研究力度强,在做课题讲座、征文比赛、具体方法活动案例、课题组互相讨论的实践过程中,年轻教师课题研究的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了,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强大起来。此外,通过活动案例设计、调查报告及活动论文的撰写和上传,对红色教育资源的运用也得到很大的提升。
4.课题研究助推了学校教科研工作与特色发展
课题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切入口,它为教师确立了一个思考的方向,树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我们以课题为导向,以德育活动为阵地,引领全体课题组成员课题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与理性思考。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使各位参与教师也获益匪浅,不仅对红色教育资源应运于德育活动更加熟悉,方法意识也大大提高,每位教师结合自身条件和所任学段,德育教育实践能力都不同程度得到提高。起到了科研促教研,以教研助科研,从而优化了教育研究的途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又助推了学校的整体发展。课题的研究,使学校“诵读经典,提高质量,传承文化,丰富底蕴”的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