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低段趣味性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
(2020-12-18 18:37:17)分类: 论文 |
谈低段趣味性作业设计的几点尝试
一、阅读性作业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课外阅读作业时,我认为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在教学课文的同时,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使学生对课文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领会,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把课外阅读纳入班级活动中来,活动为阅读提供了展示的天地,阅读又丰富了活动的内容,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本学期,我班开展了“讲故事”活动。要求每人每月准备一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每个小组选出一个故事,参加班级的比赛。全班同学共同当裁判,举手评出前三名,在班内表扬。此举不仅促进了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还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二、画图、制作作业
1.画一画。
绘画是儿童的天性,即使绘画水平差的学生,也喜欢用画来表现周围的事物和潜意识的东西。让学生将课文的内容通过直观、形象的画面表现出来,可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学生乐意接受,无疑会起到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我让学生画出不同季节的太阳,学生画的开心,作业效果甚佳。在教学《葡萄沟》时,鼓励孩子们把葡萄沟的葡萄用笔画出来,孩子的作品里,既有葡萄的颜色鲜,葡萄多,还有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老乡,使人眼前一亮。
学生好奇心强,在学习完有些课文后,可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运用课上介绍的方法,在实践中观察事物的变化,从而获取更形象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我模拟了丢石子水位上升的实验,学生兴趣很浓厚。课后我鼓励学生回家自己亲手做一回实验,深入理解乌鸦是怎样喝着水的,并且想想有没有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学生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这项作业,第二天争先恐后地告诉我他们的实验结果。语文的魅力在孩子求知的脸上展露无遗,相信这样有趣的作业学生很是期待。
演即表演。对于一些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适合表演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调动全部的情感演一演课本剧,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演出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例如《狐假虎威》是以人物对话展现的,回家作业,我布置学生模拟课文内容,和家长配合演一演课文。这样既能激发学生作业参与的兴趣,又能在无意中完成背诵的任务。在识字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到“识字王国”去交朋友,然后将认识的朋友介绍给大家,此时大家的兴趣更浓了,都愿意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展示给大家。如“志”的识记方法:有顺口溜士兵的心;有加一加士+心;有比一比、换偏旁“吉”和“志”等。课后让孩子们和爸爸妈妈、小伙伴们一起玩“词语接龙”的游戏,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巩固识字,积累词语。以上事例正如英国教育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所说:“玩耍和娱乐是开发孩子智力的第一位有效方法。”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把语文知识“蕴藏”在游戏中,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为载体设置游戏性作业。玩过经历过然后反思,教学效果甚佳。
小学生知识面不广,特别是低年级的认字能力还比较差。他们很少有独立搜集信息的机会,习惯于不懂就问家长、问老师,长此以往会扼杀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所以在作业设计中,教者应有意引导学生学习搜集信息。如教学《北京亮起来了》之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资料。教学《朱德的扁担》和《难忘的泼水节》我都布置了孩子们搜寻故事背景,了解人物,使孩子们兴趣盎然。
三、调查作业
四、实践作业
作业的设计要可写、可读、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让每项活动增加目的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贯穿,让学生对作业充满兴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巩固完善与创新,力争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和满足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