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相遇语文家常课》读后
(2022-04-07 11:14:28)
标签:
教育 |
分类: 示范引领 |
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得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老师说过,“高效课堂教学是生本、师本、文本三者的和谐共振。”我想,能把一篇篇高中语文名篇上成高效的家常课,需要磨砺、磨砺、再磨砺。这磨砺既需要丰富的文学底蕴,能厚积薄发;这磨砺又需要深沉的热爱,有教育教学情怀;这磨砺还需要有生长的勇气,能戴着“镣铐”起舞。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能让高中语文课堂精彩纷呈的老师,其职业生命里一定有不少泉眼,能涌出源源不断的活水,以此来充实课堂。纵观张敏老师的《相遇语文家常课---一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札记》,我觉得他至少拥有三孔泉眼。
一是有效阅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读书高手。大学阶段的大部分空余时间里,张老师沉浸书海,让自己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丰富的文学积累,为张老师后来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教学中他能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有效深入的阅读、思考与探究。
张老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总是由浅入深,没有累赘的语言,旨在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散思维,其整个教学过程既行云流水,又有高潮和波澜。这都跟有效阅读有关。这种有效阅读,源于张老师课前反复阅读课文,发现文本密码后,再读有关文本解读的理论书,拓展语文教学与思考的边界。除此之外,张老师又阅读教育类书籍,掌握育人时机,还读哲学和美学著作,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这样,张老师就能更好地驾驭文本,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二是深沉的热爱。张老师本来有三次机会不当老师,但他都放弃了,他发自内心第爱上了教育事业。这种热爱,与张老师关注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在《祝福》教学札记中,张老师在教学中唤醒学生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学习、学会爱、珍爱生命。这样的课堂给予学生的除了感受到人文情怀外,更多的是发掘人性的善良。雨果说:“善良的心就是太阳。”一个拥有爱与阳光的生命个体,所有的困难都能得到解决。
肖培东老师在《让阅读教学真实发生》中写道:“《荷塘月色》教学内容的确立,体现着张老师的学识与睿智,体现着他的语文教学情怀和语文生命气象。”对学生阅读学习的切实尊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都来源于深沉的教育教学情怀。这种情怀,引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自由呼吸,让学生畅所欲言,获得自己独特的见解。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一个老师能引领学生进入课文之中,把文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从来不是教学程式化、试题化的学科。语文是有温度的,像家常饭一样,每日必吃,温暖馨香。作为语文人,张老师用自己的课堂维护着语文学科的尊严,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这种教育教学情怀,更源于融入生命的热爱。
三是生长勇气。正如詹艾斌老师在序言《做一棵向上生长的树》中写道:“人,大多囿于周遭环境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颓怠和慵懒的面貌,但真正具有自我生长的主体愿望的人却能尽其所能地向上、向善、向美,学会戴着镣铐起舞。”张老师就具有这种戴着“镣铐起舞”的生长勇气。
面对艰难的成长环境,张敏老师始终坚持成长在于自己的信念。他在《回望一段相约成长的生命时光》一文中写道:“目前,担任高中班主任并兼带两个班的语文课,阅读目标是每天至少读一万字。时间从哪里来?一个字:挤。” 他挤时间进行海量阅读,阅读是吸收。他又挤时间进行专业写作,写作是吐纳。这样日积月累,张老师除了教学水平在日益精进外,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的课堂教学作品纷纷在《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等专业顶级杂志上发表,把教学实践变成语文教学之法与思。
生长是需要勇气的,每一次拔节生长,都要经历一场剧痛,疼痛之余,更多的是成长的舒心。《相遇语文家常课——一名青年教师的课堂札记》的出版,就是张老师拔节生长的真实写照。
大道至简,平淡之处,却最有风味。张老师的家常语文课之所以能够唤起学生生命的激情,促进学生思想生长,都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在师生共生共融中熠熠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