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课堂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关于这个主题,我想回答以下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个,我最近参加了上海及全国各地的各类评审课,我发现在我们的文献中对”基于课程标准“这样的表述经常出现,当然也不能立即判断这是好还是不好的,但我对此存有疑虑。第二个,今天主题讲教师专业发展,所以在座各位校长都提到了老师,但大家并未提及在课堂中老师该如何操作?因此我想就这个话题稍微谈一谈:我觉得课堂教学改革应把握两大教学理论体系。第三个,既然我们要改进课堂,那么我作为一个大学老师,而且还是大学学院的掌门人,我是否能够提供一个改进和深化我们课堂教学的思路或者说框架?
逐个来看。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表述的疑惑,我为何会对此有所疑惑?在座的各位校长都非常熟悉,课程标准的呈现方式,肯定是一条一条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划分非常清楚,这并无可非议。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在实际操作中,就出现了我们课堂的呈现方式也是一条一条的,这是好事吗?恐怕不是。为何?因为它导致了课堂教学治理破碎。对我来说,20分钟内我就可以知道一个老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能力,但是我们现在的课堂连20分钟都没有。课堂的呈现形式常常是:”同学们,这个要记住,那个是考试的,这个是要点,这个知识点和那个知识点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自己去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课都用类似这样的语言来组织的话,我们学生学到的知识,那肯定是片段式的,所以课堂教学支离破碎,教师系统讲授能力下降。
尹后庆主任带领我们上海基础教育冲到世界前列,2009年,我还在长宁区教育局工作时,尹主任就提出了教学五环节来抓基础,当时竟然有人提出否定意见,尹主任告诉我时,我说那人太可恨了,他不懂教育理论,稍后我会细讲。我们过去会批评,在40分钟课堂内,老师讲了35分钟,一讲到底,那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如今我再去听课的时候,我更担心的是:我们现在一堂课40分钟,让老师系统讲20分钟的能力没有了,我们学生怎么办?我们学生所学到的知识都是12345零散的知识点,相互之间的关系他们是不懂的,他们并不能把知识点串成线来理解,这是很危险的。第三个,我们教师碎片化知识倾向抬头。这三个现象的出现让我忧心忡忡,如果我们再追问学生怎么办?我觉得我们有很大的隐忧在,我们需要重视这个问题。
所以我从这个问题中,引出我要表达的第二个观点:今后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应该把握两大教学理论体系。大家看,左边这个强调间接经验,强调知识与技能,强调教学五环节,强调教师中心,强调单独学习。大家看它有没有弊端,当然有弊端,但是它在短时期内让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牢固的知识是有作用的,它的原理来源于赫尔巴特和凯洛夫的思想,我把它归结为,接受学习。再来看右边这个,它强调了直接经验的获得,强调了思维情感,强调思维五步法,突出学生为本,倡导合作学习。这个东西,我把它概括为活动学习,大家想一下,我们为了开展学生的活动学习,难道不要学生有接受学习吗?我们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难道不要让学生去从事活动式学习吗?所以这两个东西是相互促进,相互包容的。正因如此,所以我昨天晚上专门打电话向顾泠沅老师请教,因为我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看到了顾老师的这套思想我非常欣赏,所以我昨天特地问了顾老师,您这套思想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他说的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在青浦实施改革的时候,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翻一下顾泠沅老师的著作。如此,更强化了我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握这两种有价值的理论的想法。
左边的接受学习,是以赫尔巴特和凯洛夫为代表建立起来的,起到了重大的作用;活动学习是以杜威为代表建立起来的,在我们现在倡导的新基础课程改革中,很多东西借鉴了杜威活动教学的思想,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必须要把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不可以偏废任何一方。所谓的寻找中间地带,我认为按照中国的实际来看,我们必须以接受教学为主,活动教学为辅。为主,不是唯一;为辅,不是可有可无,我们可以把这两者在日常教学中很好地的统一起来。
基于第二点的分析,我得出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继承和创新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想定位。继承谁?我们要继承以哈尔巴特和凯洛夫为代表的系统传授知识的思想,又要从杜威那里寻找到创新的生长点。第二个结论是“叩其两端而执其中”是我们改进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赫尔巴特凯洛夫教学思想是强基础,侧重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教师的系统讲授和指导不可或缺。我听课中感觉到,现在教师系统讲授不多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也不多了。然后,杜威教学思想是展能力,突出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所以我觉得,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首先要有思想定位,然后我们才可能发现、找到课程改革的路径和出发点。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提出第三个观点。在研究过程中,我觉得应该有一个可以供我们老师、校长去改进学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我尝试回答这三个问题:
一、不同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教与学方式。语文和数学,我们的常识是,道德、科学、品德,这节课都是用不同的方法来教与学的。
二、不同学科需要有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
三、不同学生需要有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这就是我们讲的教学与学习风格)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我建立了我认为今后可以去改进课堂教学的基本框架:我把课堂教学分为教师的活动和学生的活动,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活动有讲授、示范、指导、提问、引导等一系列活动;从学生这边来看,有接受、模仿、自学、讨论、探究,但我们知道,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讲得多,学生就接受得多。老师示范为主,学生模仿为主,这样的活动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说”讲授—接收“,适合以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情景,”示范—模仿“适合以知识技能提高地教学情景。”指导—自学“,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知识,需要学生独立学习的时候,我们就要做出引导。当我们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学生围绕小组的方式去展开讨论,把他的想法说出来,提升他的思维或认识能力。最后,我们根据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或专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开展以项目式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所以从教师这头上来看,我们是从教到不教的过程;从学生活动来看,是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学会老师和书本上讲的东西,变成学会学习。无论是从”教到不教“还是从”学会到会学“,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培养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个框架,跟我们尹主任长期领导我们基础教育改革是不谋而合的。我把这个再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大家来看一下:讲授—接收—示范—模仿,是尹主任在09年到10年的时候提出来的教学五环节,这里面包含两层含义:一个是凯洛夫提出的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练习,这是一堂课的流程,而尹主任讲的是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评价这个流程,他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五个环节,突出了学生强基础的要求。我认为,尹主任提出的五环节,跟我们目前在PISA等国际调查中领先全球的成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指导—自学”我们派生出以学定教,如果你在讲授—接收—示范—模仿,学生还没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的时候去讲以学定教,那是假的空的,因为基础不牢固。到”提问—讨论“的时候,我觉得当我们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讨论、开诚布公地发表自己观点的时候,其实是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也就是现在非常倡导的,21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通过我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问题讨论来进行的。”引导—探究“这是我们非常强调的项目化学习。
家来看:教学五环节是尹主任在09-10年所提出的,项目化学习是最近一两年尹主任在讲演中非常突出的。如此一来,我们不但抓住了保底的方面,还抓住了上不封顶的方面。只有这样子,我们再来改进课堂教学,抓住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来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才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认为示范模仿讲授是集体教学,可以大方进行。而指导自学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包括知识习得、方法掌握和习惯养成。在这之上,通过提问讨论和引导探究,慢慢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因此我们从这个框架中,可以解决从群体到个体的路径。而我们在当代背景下,教育信息技术(ICT)贯穿整个课堂教学五种范式中,所以我们以这种思路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可行的。因为顾泠沅老先生讲,我们要有中庸之道(TheArtofBalance)讲究平衡的艺术,在接受教学和活动教学中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才是最佳的教学生长点。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我提出来的五种课堂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全部通过讲授接收式,这种纯粹的接受教学其实是不存在的,上海没有也不会有这种做法;但是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全部按照杜威的活动教学进行项目化学习,也是不存在的。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基本都是介于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这才是常态,是可行的。因为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可以自主决定采纳何种教学方式,不是偏颇一种。
我们在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兼顾这五种方式,那么我们的教师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就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采用这样的框架去执行,通过一个阶段的总结,可以归纳出一所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如果今天在座的校长下一次来参会的时候能告诉我你的学校里讲授-接收和示范-模仿两种方式的比例(比如,35%是讲授接收,15%是示范模仿,10%是指导自学),那我觉得我一开始提出的疑虑就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我们通过这种思路去改进我们的课堂,我们课堂的方式多元化,学生学习的方式就会多元化——既有集体教学又有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需要的教学方式,那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构建一个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的课堂。希望今后能够有机会与在座的校长一道认真讨论每一种方式具体实施的方法和情况,来改进我们的课堂,通过改进课堂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