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基于问题的作文教学设计——对郑桂华老师一节作文课的思考》发《教育文汇》(综合)2017年第7期

(2017-07-27 23:30:04)
2016年12月初,上海师范大学郑桂华教授在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为参加钱梦龙老师教学思想研讨会的老师奉献了一节作文示范课。我受益良多。回来后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基于问题的作文教学设计——对郑桂华老师一节作文课的思考》。日前获悉,该文刊发于《教育文汇》(综合)2017年第7期。感谢郑桂华教授的无私分享,感谢编辑老师的扶持鼓励。
http://s11/mw690/006g2qI7zy7cYL3MKfw4a&690

基于问题的作文教学设计

---对郑桂华老师执教《用事实证明观点》的思考

安徽宿松程集中学  张敏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作文水平不高,不少人觉得是学生积累少,缺乏写作的素材。这固然是事实。但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缺失,无法有效地发现与反思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并未就此找到较好的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途径与方法,绝大多数教师不能有效地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进而让学生通过有序解决问题而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为此,郑桂华老师2016122号下午在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上了一节题为《用事实证明观点》的作文指导课。郑桂华老师这一节课是基于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上得比较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上课伊始,郑桂华老师单刀直入,设置了一个问题情景:请同学们用一句话给自己正在就读的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作出评价。这样的情景,本身就是学生熟悉的。这种真实的情景能引发学生自我思维冲突,给学生提供一种碰撞场所。因此,不少同学陆续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很大的学校、优美的环境、食堂好、老师好、学风优良等等。在大家谈完后,郑老师把他一一列举在小黑板上,并围绕同学们都熟悉的、都有话可说的“食堂好”这一评价提问:列举出几个事例来证明“食堂好”这一观点。马上就有学生说:食堂有三层,每层十个窗口,每个窗口十个菜;食堂环境比较卫生;学生不插队;价格优惠;大厨厉害等等。在不少同学列出上述“事实”后,郑教授马上提出三个问题:上述情况是否都是事实?什么样的表述是事实?如何区分观点与事实?引导学生讨论并提醒学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在郑教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陆续提炼出观点与事实的特点,教师做必要补充:

观点:主观判断、有比较;要证明才能确认事实;表述抽象,带有评价性、个人性。

事实:客观存在;无需认证就可确认事实;表述具体,带有描述性、公正性。

在学生认识到观点与事实的区别后,郑桂华教授又抛出市面上出现所谓高考高分作文的片段,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形成新的问题情景:让学生找出片段中的观点与事实,评判其使用是否正确。这一教学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观点与材料的认识,发现与反思自己及别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后面的课堂教学蓄了势。

当学生基本上认识到观点与事实的区别后,郑桂华老师又抛出了另一个问题:怎么判断事实的可靠性?实际上,这是告诉学生作文如何选材才能增强观点的说服力。郑桂华老师先在ppt上打出百度中关于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相关信息,一步步引导学生在熟悉观点与事实的基础上构建出判断事实可靠性的标准:

1、来源(官方发布、权威人士专业人士发布、有声有图像、百科全书);2、表达(越明确可信度越高、段内前后事实一致、内容具有逻辑性);3、能用常识来检验。

通过上述过程的教学,学生大体上明确了判断事实可靠性的原则与方法。学生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主体性地位充分彰显,从过去的单纯知识的接受者,变成了探索者,主动构建相关知识体系。课堂的最后郑老师又布置了三道作业:1、反思自己作文中的观点与事实,判断事实的可靠性;2、阅读作文选中的作文,看文中的观点与事实使用是否恰当,判断事实的可靠性;3、交流笔记,检查收获与未知。这些作业既是对课堂内容的回顾,也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检验。旨在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促进反思,更好地落实钱梦龙先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由于时间的关系,郑桂华老师虽没来得及展开对第三个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事实来证明观点”的教学,但是已经清晰地传达出这堂作文指导课的价值与意义。因为这堂作文指导课是基于问题,尤其是基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来进行设计的,教学的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致,教学起点安排非常恰当。

课堂刚开始,郑桂华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所读的学校。这里郑老师用“评价”一词替代“观点”一词,但这种替代不露任何痕迹,师生双方都知道这种评价就是观点。然后要求学生找出相关事实来证明“食堂好”这个观点。当发现学生列举的情况不全是事实而有不少是观点这一现状后,郑桂华老师明确提出的第一个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区分观点与事实”就应运而生,师生的探讨也变得水到渠成。在这一教学过程当中,学生思维状态得以激活,积极思考,主动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得以充分体现。

华东师范大学郑朝晖教授认为,评价一堂课有两个基本维度:一、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二、围绕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怎么来做的。按照这一标准,课堂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就要观察这个目标是否实现了,是怎么实现的。从学生课堂上积极发言,以及上课完以后有所思有所得的情况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我们重点来看看郑桂华老师是怎样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郑桂华老师在学生众多评价中选出“食堂好”这一观点,让学生来列举事实证明这个观点。这一选择体现出教师的匠心与眼力。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堂好”这一观点能有效地聚焦学生最大公约数,也最能发现学生在认识上存在的问题。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学生一旦能发现认识上的误区,教师便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激发学生讨论兴趣,激活学生课堂思维,发展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事实证明,郑桂华老师选择的这个关键点激活了整堂课,为课堂目标的实现做了最好的准备。

课堂至此,学生心中便有了一个疑问:怎样来区分观点与事实呢?由此,课堂教学目标就变成了学生探讨的内在需求,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由此激发出来,探究未知的兴趣成了推动课堂进行下去的最大动力。这时候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只见郑桂华老师轻轻一问:你从列举的文字中能否发现观点与事实的区别,能否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学生经过短暂的讨论后,便陆续总结出区分观点与事实的一些标准。当然,学生毕竟只是学生,这些总结未必全面,也未必准确。郑老师又引导学生修改、补充并写在小黑板上。至此,这些知识性、规律性的东西就此形成。

学生从列举的众多现象中抽象出规律性的东西的过程,就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当然这一过程中形成的能力又是脆弱的。郑桂华老师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安排了一次课堂训练:从百度上找出一段介绍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的文字(明确地指出这些文字起源于官网),让学生找出观点与事实,固化上述所学知识。不仅如此,郑桂华老师还抛出市面上的一篇高考高分作文片段,进一步让学生发现其中的观点与事实的混用情况,强化学生鉴别观点与事实的能力。有了这样的铺垫,郑桂华老师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第二个课堂教学目标):怎样判断事实的可靠性?虽然这个问题不是学生直接提出来的,但是从写作论证的角度看,事实的可靠性关乎论证是否有力。因此,教师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正是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

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马上就会联系郑桂华老师前面介绍他们自己学校的官网。郑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事实性材料的来源,进一步让学生挖掘事实性材料来源渠道,还不忘提醒同学们平时相信什么消息。马上就有学生说,《人民日报》以及专家的话。郑老师马上又带领学生总结出权威和专业人士的话这一来源。后来,郑老师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这样一个信息社会的特点。马上就有学生领悟出来老师的意图,得出了第三个来源--有声音有图像。当然,由于学生自身知识的局限,郑老师又补充出了第四个来源--百科全书。

事实的来源只是判断事实可靠性的依据之一。郑老师再一次向学生展示先前看到的高考高分作文的片段,引导学生发现这篇高考高分作文存在的问题,通过师生的探讨,学生发现表达明确事实可靠性更高、段内前后事实一致,内容要有逻辑性。至此,总结出第二个依据:表达上的要求。

一般的课到这里似乎可以总结了,但是作为知名大学教授的郑桂华老师还引导学生用常识来检验事实的可靠性。这也使得这一看似比较难的问题得到了简单的处理,让学生明白日常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来。这又打通了作文与生活的通道,使一个学术问题,得到了比较机智的处理。

分析这一节课课堂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除了充分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外,我们惊喜地发现,撬动这一节课的关键,在于郑桂华老师设计了两个主问题(即核心问题):如何区分观点与事实,以及怎么判断事实的可靠性。这实际上抓住了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的关键——对教学目标和核心问题的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直击教学目标:既能撬动课堂,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最终问题。这也是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在进行基于问题的教学设计的教学中,教师起着“设计师”的引导作用,确定教学目标和核心问题。当然,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还体现在对教学过程的牵引。郑桂华老师特别擅长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调动学生,激发自己学习兴趣,挖掘其内驱力,让学生在平等对话与互动合作的动态生成中解决问题,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可以说对,郑桂华老师这一节基于问题的作文教学设计——《用事实证明观点》,具有极强的探索意义,为一线高中作文教学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基于问题来设计作文教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