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松 张敏
困惑一:“孩子交给你管就是了”
今晚是我从教六年来最痛苦的时候。
早上因事去了县城。十点钟回来,到教室查班,发现缺两位同学:一位是A,一位是B。因学校正在搞建设,学生出去较容易。我找遍了校园的每个角落也未发现他们的踪影。于是打电话到两位同学家里,通知其家人。我先拨通了A同学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他妈妈,我把A缺课的情况告诉了她,她还算客气说等A的父亲从街上回来后,再告诉其事。晚上A的父亲打电话来,我再次告诉他A的事。他对我讲了很多客气的话后说了句令我震惊的话:我们是农村人,孩子读书一切要靠老师管,家里能管什么呢?听了这句话,我非常理解农村人的质朴(我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另一个学生B平时较内向,成绩较差,我本打算通知他的父亲并借此了解其家庭教育情况。于是拨通了他父亲的手机,无人接听,又拨打坐机,还是无人接听。这样前前后后手机打了十七次、坐机打了十多次。中午B父回了我一个电话(粗声粗气地说):"哪个?有什么事?"(其实我早就把自己的手机号告诉了全班同学并印在了每学期期末成绩单上.)我说了自己是凉亭中学的张老师后,他还是粗声粗气地说:哪个张老师?有什么事?我尽量克制自己,道:“我是B同学的班主任,B今天上午不在教室上课,我想找你了解一下相关情况。”他很不客气地说:“我很忙,有空争取下午去看一下。”于是挂断了电话。下午我左等右等,还是没来。直到五点二十分,我实在等得不耐烦,就再打电话给B父。已经六点钟了,他才骑车来(他家离校骑车仅10分钟)。开始见面的第一句话是:"我很忙,有什么事?"我再一次告诉他:"B同学上午没上课,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下午才回来,我还想了解一下他在家的情况。"可他倒好又说:"我很忙,有什么事你处理吧。"我尽量克制自己,还是微笑着说:"B在家情况怎么样?"他蜻蜓点水地说了些,问我:"就这些吗?我很忙."于是起身准备离开。我还是很客气地说,请慢走,只是没有起身。因为我不想起身相送。
此刻,我坐在椅子上想今天的这件事,这两个家长。一个说管学生是学校的事,家里怎么管;一个总是说我很忙。回味着两个不同的家长讲出来的不同的话,我发现一个相同的事实:家长们觉得孩子到学校读书,一切都有老师操心,自己不用管了,自己只要忙自己的就行了。
前一个家长我理解他的质朴,后一个家长我不明白他的忙。难道你忙得连孩子都不管了吗?你们真的觉得教育好孩子仅靠老师、仅仅靠学校就行了吗?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共同管理。在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不是十分良好的状况下仅靠班主任是不可能把所有行为习惯不好的孩子都管好的。因为这里有一个简单的事实:高中教师教学压力很重,班级人数又多,不可能在每一个孩子身上花费巨大的精力。况且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不是独生子女的家里养得也较娇惯,稍有不如意,就不高兴。而家长们总是顺着孩子迁就孩子。这样又加重了学校、班主任管理的难度。
更有甚者,认为教育管理孩子完全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让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够了,孩子的思想状况、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统统有老师管,有班主任管。
且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逻辑:我们交了钱就应该把我的孩子管好、教育好。这是他们为自己失职作的辩解。我们干教育的人都知道:管好学生,单纯地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家长们为什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困惑二: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同我作对?
如果说,家长希望孩子们由老师管,那么孩子们又是怎样说的呢?
案例:C,一个在一年里我耐心教育四十多次的学生。
许多教育家都说爱学生是教育的灵魂。所以我们大多数班主任总是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或弟妹。当他们犯错误时总是耐心引导教育。许多学生都能领会老师的一番苦心,可有些学生无论你怎样同他推心置腹地谈,即使他当面点头答应,但事后总是忘得无影无踪。C就是这样的一位。
该生父母长期在外,C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刚进高中时C就喜欢上网,我曾多次耐心教育,好话歹话讲了一大筐,但他仍不改。我同他父母联系,手机要么停机要么关机。到其家访,他的爷爷奶奶告诉我:C的父母多年未回家,这个孩子不管能否读书,只要不去做贼,不犯法就行了。
家访归来,我心情异常沉重:如果对这个孩子不闻不问,他定会走向堕落。此刻,我感到了肩上的分量。我觉得作为班主任我有责任把这个学生管好,教育好。于是,平时不自觉地多了几份关注。发现其缺点,便私下委婉地指出来;发现其优点,立即在大众场合表扬。目的是保护其自尊心,增强其自信心。可每次好不了一个星期,又有老师向我诉苦:这个学生不交作业,而且在课堂上捣乱。又有同学向我报告:C晚上出去上网,在晚上睡觉时大声讲话影响其他人休息,他在宿舍门口洒尿(我校是农村寄宿制学校)。他迟到早退也接连发生。这样,一年来我仅因这类事同他耐心谈话不下四十次,每次至少十五分钟。若加上平时的关心鼓励不少于80次,
有天晚上考试,全班只有他不交试卷。我问:“为什么你不交?”他说:你不改,所以我不交?我一头雾水。猛然记起一个星期前,我印了一套高三月考试卷发给大家做(我们是高二年级),我未改,但已评过了。这次他把那件事作为不交试卷的原因,叫我哭笑不得。那次考试题目较难,我仅改了选择,做得不理想。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没继续改。我已把这个原因反复地讲给他们听过。当我识破了这只是C不交试卷的一个借口时,他恼羞成怒:老师你为什么总是同我作对?
这一问,我震惊了:这就是一年来我同他私下谈话近80次的学生吗?震惊之余,我心凉了:我们的学生怎么把指出其缺点与错误当成了同他作对!我们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在哪里?
我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怎么了?回想起自己做学生时,大家都欢迎老师指出自己的不足甚至缺点,更不用说错误了。这前后只有十年时间啊!如果我是在大庭广众下指出他的缺点他发怒还情有可原,可我是私下里同他耐心交流呀!而且在他困难的时候我总是嘘寒问暖,甚至他没有被褥,天冷后我还把一床自己的被褥给他御寒。记得有好几次他打球回来晚了赶不到食堂的晚饭,我还亲自带他下馆子。想到这些,一种悲凉之感涌上心头。我觉得这个班主任当得有些下贱。
困惑三:老师,您一个月多少钱?!
前段日子,我看到一个高一学生在《我有一个梦想》的作文中这样写道:“我有一个梦想,就是希望人们接受这样一种认识——读书真的没什么用,只要能认识和书写自己的名字就够了。”
就这个问题我精心设计了一堂班会课。目的只希望同学们批判这种读书无用论的思想,鼓励大家勤奋学习。但事与愿违。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
我觉得那个同学是对的。现在确实是这样。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从小学到大学毕业家里花费6~7万,毕业后很难找到如意的工作;即使找到了薪水也不高。据统计,全国近几年有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一个经验熟练的打工仔一年也能挣2~3万;我爸爸是初中毕业每年能挣十几万。老师,您一个月多少钱?!
此时,全班同学热烈的讨论突然停顿下来,大家沉默了。我失语了。
作为辩词,我很佩服这位同学论据的说服力。当然我也能轻而易举地驳斥这种言论的荒谬。但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知道,大家的沉默代表着什么:或许在思考,或许在疑问,也或许在抗争。
我知道,这样一说,我将面临尴尬。我怎样鼓励我的学生勤奋学习?我平时那些激扬的文字瞬间变成了一堆烂铜废铁。我们看似真理的说教在这群孩子面前变得多么荒谬!
现在回想来,学生讲的没有道理吗?我自己还算一个收入不低的人,一个月2000元,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方,在我这个年龄层次的教师群体中,还是算可以的。但也只有学生眼中一个熟练打工仔的收入。而我读书的成本是近6万元。这我又怎样向学生们叙说呢?我用什么样的理由鼓励他们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