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得水》《你好,疯子》被诟病缺乏的“电影感”究竟是什么?

话剧改编电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从国外来说,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电影如《欲望号街车》《歌剧魅影》《狗镇》等都由话剧改编,国内早些年的《马兰花》《龙须沟》《茶馆》《日出》《雷雨》《原野》《七十二家房客》等都有较为不错的电影或电视剧改编作品。
在《夏洛特烦恼》之前,也有很多,如《恋爱排班表》《隐婚男女》《分手大师》《华丽上班族》,但佳作不多,很多都成为被集体吐槽的对象,包括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和冯小刚的《夜宴》。
http://p1.pstatp.com/large/1536000639b1d22f601e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夏洛特烦恼》的14亿票房黑马神话,使得话剧改编电影越来越明显地搅动了电影创作的一池春水,前段时间的《驴得水》和近期的《你好,疯子》都吸引了较多关注,同时引发了“话剧腔”、“电影感不足”等的争议。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639b052b701c5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驴得水》
其实话剧(或者说戏剧)与电影之争一直存在,电影诞生初期,就是拄着戏剧的拐杖向前的。同作为一门讲述故事的综合艺术,两者有深厚渊源,有相似点,更存在本体性上的很大区别。
在结构和表现手法上,戏剧受时空限制,电影享有极大时空自由;第二,电影拥有自己独特的蒙太奇语言;第三,表演是戏剧的核心魅力,镜头是电影的核心魅力。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赘述完理论,回到“电影感不足”的争议上,无非就是在媒介转换的时候,这些话剧没有充分利用电影的语言,让文本具有电影的独特魅力。
电影艺术的特性,首先在于时空结构,电影表现时空自由,时空转换自由,也可以时空交错,不必拘泥于顺叙结构。《夏洛特烦恼》的时空转换非常自由灵活,这也是没有被诟病电影感缺失的重要原因。其次在于镜头的运用和蒙太奇语言,镜头的表现力极强,从距离上,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从拍摄角度上,有仰拍、俯拍、平拍、垂直镜头、主观镜头;从运动上,推拉摇移跟升降,非常灵活;从长度上,可以把控影片节奏,张弛有度。
http://p3.pstatp.com/large/1536000639affcd93c60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很多话剧都是长期锤炼的精品剧作,如《驴得水》,剧情的经营,冲突的建制,对白的打磨,揭示人性、讽刺现实的主题意味等都非常用心和诚恳,这是不能否认的。
但《驴得水》基本保持了原先的舞台风格没变。影片情节转折非常密集,但缺少巧妙的时空脉络整合,仍延续着话剧的顺序结构;场景选择上,较为单一,大部分戏份展开的教室几乎变成舞台设置。人物的出场和入场设置更是如此,几乎没有从电影的场面调度出发,而是延续话剧的走位,每个角色都很像不断登场的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整部电影以固定镜头为主,无论景别、拍摄角度还是镜头运动几乎没有考量,相比而言《你好,疯子》是有努力的,影片尽可能地运用电影化的手段,不同景别的使用、较为复杂错落的场面调度做出了疯人院内部的空间展示。声音设计上,影片基本没有同期声,即环境声(这也是影片没有真实感的一个原因),背景音乐更几乎是一首《我要你》贯穿全场。表演过度也是话剧改编电影重灾的一方面,我不想再说了,2015年《十二公民》中一票老戏骨的面部肌肉的抖动、颤音、嘶吼给我带来的复杂感觉至今难以磨灭。
http://p2.pstatp.com/large/1538000627d5c9507005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同时,话剧由于本身精巧编织的情节,更容易导致主题先行,人物刻板化、脸谱化。《驴得水》的这个问题也非常突出,剧情的走向以及人物的变化“动机弱,动作强”,人物性格过于突变,如裴魁山。或者可以这样说,话剧故事擅长给人物贴标签,每个人物的身份和形象都方便与现实一一对应和吻合,以达到讽喻现实的目的。比如《驴得水》中南腔北调四个知识分子,《你好,疯子》中医生、司机、教师、律师等。《驴得水》中的人物塑造在拒绝共性的同时,也拒绝了普世的情感,除了女主角,其他角色都十分讨厌。
http://p3.pstatp.com/large/15a100007b3c7cfe4d33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更值得一提的一点是,戏剧讲究假定性,而电影讲究真实性,尤其是商业电影,更要贴近现实生活,服化道要扮起来,场景要灵活、现实,群演多安排几个,观众的认同感更强,过度的夸张和荒诞太让人反感。
啰嗦这么多,并不是说电影就无法表现封闭空间叙事或者不能有“话剧感”。很多场景单一的、靠对白推动的“话唠神片”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如月疑云》《狙击电话亭》《彗星来的那一夜》《完美陌生人》等同样精彩。更有甚者,像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的《狗镇》,直接采用戏剧舞台布景,除了人物和简单的道具如钟、门、长条凳,大部分道具是抽象的线条,连狗镇中的狗都是以粉笔画的形态呈现。这样极简的造型颇有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味道,但不妨碍导演用景深镜头、变换视点、快速的摇移推拉等电影化手段。肯定《狗镇》,不是因为它是“大师”作品,而在于它利用戏剧做出了先锋性、实验性的探索,并提供了有意义的文本内涵。
http://p1.pstatp.com/large/15a100007b3dcbcebf41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狗镇》
在机械复制艺术的时代,电影本身也要兼容并包,不能戴有色眼镜,话剧改编电影以坚实的剧作基础弥补了国产片原创剧本匮乏、讲不好故事的短板,可以为电影市场供氧输血。无论是话剧,还是其他艺术门类改编成电影的关键还是在于,保留精彩故事内核,摒弃不利于影像叙事的元素,叙事结构和视觉设计上充分进行电影化处理,起码得有电影的基本审美和形式感。不拿卖座话剧IP换票房是值得赞赏的,但也不能喧宾夺主,让电影失去了本身的艺术魅力。
【文/洛神】
版权声明
http://p2.pstatp.com/large/15320006368c0747783e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
微信公众号【影艺独舌】的所有原创文字,版权均属【影艺独舌】及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评论,但如有其他媒体复制转载,须征得我们同意并注明出处及作者。(请回复“转载”,了解具体要求!)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http://p2.pstatp.com/large/15320006368df427bc04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