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柔论剑】刘誉:关心数据价值、忽视文本价值,这个倾向太可怕

现在,网络文学成为所谓大IP概念最大的一个支撑点。网络文学的创作形式没错,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没错,创作是自由的。我们写剧本应该被尊重,他们在网上写小说也应该被尊重。
可有个问题很奇怪,以网络文学为支点的所谓IP项目的影视制作挤压了原创的空间,这是事实。原创编剧是经过市场千锤百练的,经历了整个中国电影和电视剧两个产业差不多二十年的发展。
可原创编剧被边缘化了。创作者不改IP,好像就抓不住市场的潮流;公司、制作人不做IP,也抓不到市场的潮流,好像就跟钱拜拜了。
刘誉
我们明天不会下岗,我们担心的是一个长久的问题,整个文化产业怎么走的问题。因为我们的影视市场在变化,这个变化是巨大的。市场变化并不可怕,但是这样的文化倾向太可怕了。
举一个例子,莫言老师的《红高粱》,之前九十万人民币卖电视剧版权。那公司磨磨叽叽的,莫言老师说那不卖。结果第二年人家诺贝尔文学奖拿了,卖了一千万。前面那公司傻了吧?莫言老师《红高粱》的价值就在那,从来没有缺失过,怎么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从九十万到一千万,十多倍就出来了?因为现在新媒体出现,获奖成为了一个激发点,网络点击量和知名度被放大了,《红高粱》成了具有现在IP概念要素的东西了。但是它本身是一个严肃的作品,那些热捧莫言的投资公司和那些看数据的人,有哪几个能看明白莫言老师的魔幻现实主义?他能把《红高粱》彻彻底底地说一遍吗?我觉得可能很少。
所以我说这个倾向是可怕的,因为市场在忽视文本价值而只是关注数据价值。
当然现在全世界都这样,不光我们国家,海外也是这样,《五十度灰》大家都应该知道?国外的网红小说,我看的是翻译版本,它对某些男欢女爱的描写不就那几个词来回换吗?但是这个小说很火了,为什么?因为有数据支撑!
资本现在用数据来支撑自己做影视项目,所以具有IP概念的文本成了市场的焦点,资本历来就是逐利的,所以他们不来上房揭瓦才怪呢。
但如果这样的IP文本在资本的推动下成了影视产业的主流作品,这种IP热成了主流的文化创作方向,这就是问题了。
你难道就想让市场全是《鬼吹灯》、《花千骨》、《盗墓笔记》吗?这些还是很好的网络作品,而且网络文学也不乏优秀的文本。但必须要认识到网络文学的创作是有特性的,网络文学就是猎奇、拉长篇,修仙问道、色情、暴力,更重要的是穿越,来回穿,所有妖魔鬼怪全都复活加穿越,现在的文学网站排名前几位的大多都是玄幻小说。
而且网络文学必须要长,否则留不住网络读者,一天三千五千一万字的更新量,全是口水文。作为一个合格的编剧,要每天完成一个五千字的合格剧本是很难的。因为每一场戏、每一句台词都要锤炼,但网络文学信马由缰,跟以前写的连上一点,就发到网去了。网络文学三百万、五百万甚至一千万的文字量来获得了庞大的数据。
这样的数据似乎是给资本吃了定心丸。现在所有资本都在买IP,都跟买世界末日的船票似的,你要没买数据就上不了船了,而且没人怕那船其实是泰坦尼克。
这样的数据对影视创作的反映客观么?符合影视作品的创作规律么?应该说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创作本身是有距离的,而且这个距离很遥远。如果没有距离,你直接拿网络文学的小说拍不就完了吗,但每个有IP的公司都还得找专业编剧介入创作。
这样问题来了,找编剧改,是找成熟的有成功作品的编剧么。很多编剧都觉得这样的文本不行,还不如重写,重写比这好多了。编剧看不上劣质的网络文学,人家有了IP的资本还看不上你呢。编剧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把不是东西的东西改成一个执行拍摄的文本,人家还嫌你贵呢。
你们这些编剧的数据好吗?有哪些编剧的数据能超过这些玄幻的数据?资本凭什么花好几百万找这样的编剧改编,人家不需要。随便找几个人改改、对付对付就能拍了。网络上播、电视台播没问题,因为有粉丝群支撑,数据支撑,资本为的是降低成本,逐利的心态就开始起作用。而且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资本屡试不爽,越试越高兴,越试越开心,这样更使原创剧本看起来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就是现在影视产业的制作倾向,一个被市场和资本异化的倾向,这个倾向不会停止,甚至可能越演愈烈,没准哪天所有做原创剧本的人都得承认现实,原创剧本没的做因为没有数据支撑,也就看起来不具备所谓的IP概念。
可这不对啊, IP的本意不就是说的版权、著作权么?原创编剧的创作也是版权著作权啊!凭啥就把做原创剧本、原创故事的排除在外呢?这又得回到市场的层面、产业层面的问题、资本逐利的问题。
原创编剧并不敌视资本的,也不会仇恨资本,双方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原创编剧是在影视产业资本链条里面实现商业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靠我们摸爬滚打了二十年,才有今天中国的电视剧、电影市场。
但中国的影视行业历来都是不重视编剧的,记得二十多年前上大学的,那时候耍笔杆子有名有利有地位的还是纯文学作家,你说你是编剧谁看得起你?可能还没有知名记者牛。后来影视业发展起来了,靠众多好的编剧创作出来了好的剧本,让这个产业活了、作品强大了、吸引了观众,编剧靠自身的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地位,这并不是施舍来的。
原来的编剧在坑里,后来爬出坑,最后努力梗着脖子站起来了。前几年编剧的位置终于获得市场的承认。市场上出现了要找好剧本、好编剧这样的声音。
结果市场刚这样发展没两天又开始变化,一个是市场自身的变化,一个是国家对影视市场的干预,特别是对电视剧市场的干预。
市场的变化是传统媒体的的没落新媒体的兴起,也就是电视台在没落,网络在兴起,这是必然的趋势,但是在我们国家却人为的将这样的趋势加速了。就是国家主管机构对电视剧市场的干预,比如四星变两星没准马上一星,一天三集变两集每集之间不可以加广告。这迅速使电视剧市场萎缩,市场占有率降低了,对资本吸引力降低了。相反网络视频却飞速的膨胀起来,而且现在看没有任何部门干预这样的膨胀。
那么对传统媒体电视剧市场的行政干预是正确的么?对电视剧市场的发展是良性的么?现在看来严重打击了电视剧产业的发展。那么有纠错机制么?而且这样明显遏制电视媒体,而网络媒体却可以恣意发展,这到底是什么样的政策?这样也许会导致一个行业的崩溃。
电视台、电视剧的市场占有率被极大削弱,那些资本要逐利,最大的保证就是能占据最广阔的市场并形成垄断。怎么办?网络大数据来了,跟卖大力丸一样,见天吆喝着我有几亿的点击量、我有多少粉丝群。资本不追过去才怪呢?这起码是让资本不亏损的一个心理安慰剂。你凭啥不让人追过去?在牛逼的数据面前,啥品相的文本都不是问题,所以这种情况下,就如同一个特丑的甚至畸形的姑娘连去韩国整容都不用了,直接被武装成了林志玲一样。
这话可能说的有点过,但很多所谓的IP文本,就是靠着妖魔鬼怪、穿越猎奇、情色吸引眼球的。说严重点就是文化的畸形。因为只有这方面才有热度,文化价值、品格逼格高点的文本就不行了,起码纯文学作品就不行,而且现在是一点戏都没有。莫言老师要不是有个奖,恐怕那90万还要不着呢。现在随便一个网络IP简简单单就卖了几百万。
再看电视剧创作更要命了,电视台、广电局的审查本来就像紧箍咒一样,让所有原创作者如履薄冰。现在跟你比划的是那些IP!IP可不管什么审查,起码现在不管,他们创作的自由度空间可大了去了。但是有悬疑推理谍战么?有厚重的伦理情感么?有气势磅礴的史诗记录么?很少,甚至没有。因为这些题材的作品是需要强大的创作能力的,网络文学创作的形态很难做到这一点。结果就还是妖魔鬼怪,修仙论道,穿越猎奇。
这并不是原创编剧和IP概念项目对等的比武,而且越来越不对等。人家IP可以不做电视剧直接网剧了,同一系列同一性质的产品,却有双重的审查标准。这也只有咱们国家才有。
再赶上网络付费,阿里、腾讯这些巨无霸全来了,裹挟着无数庞大到原创编剧见都没见过的大数据,瞬间把原创影视剧本创作淹没了。他们都是资本而且是极其强大的资本,在我刚才说的那种循环里,资本的力量一定把趋势加速、放大,有数据支撑,内容还百无禁忌,那咱们就把他再放大,所以现在我们看到网剧的兴起而且是大规模兴起,这个循环又到了不需要原创编剧(你们太贵、写的太慢、不迎合市场,主要是太贵),这个看起来完全合乎逻辑的循环里。
可是这些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呢?有人调查过么?如果这些数据是被人为改变的又会是什么情况?电视剧的收视率、电影票房都能造假,但是起码有监管。网络数据有监管么?
原创编剧不贵的时候,这市场也不是这样啊。而且本来就是原创编剧创作的剧本,以及传统有价值的文本被职业编剧改编,才让现在这个影视市场呈现出这样许多优质优秀的作品。
原创编剧可都是在左躲右闪玩命回避审查,断筋断骨,才让作品呈现出现在的样貌。我想这一点全勇先老师一定会有很多感受,因为他创作了很棒的作品《悬崖》。凭什么让这样的具有强大优秀的原创能力的编剧便宜呢?有道理么?
所以是,市场秩序、文化趋势、资本的力量以及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多重原因导致了现在IP 挤压原创的现状。
那么是不是原创就歇菜了呢?是不是就彻底没机会了呢?我不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们不是愤青,我们是创作者。好故事永远是有生命力的,而且一个良好的市场一定会给好故事一个宽广的空间。遥远的欧美,身边的韩日人家就是这样做的。
我们看到的《纸牌屋》这样职业编剧创作出精彩的电视剧,获得艾美奖的《真探》是HBO发掘的原创故事,一个具有哥特风格的晦涩的故事,同时也最High!《大西洋帝国》犹如绵长细腻的长篇小说一般,记录了美国黑帮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老友记》《生活大爆炸》《破产姐妹》这样的肥皂剧都是从原创故事一步步做到现在,成了经久不衰的剧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IP 。
韩国也创作了反映社会文化变迁、思想变迁的《回答吧1997》《 回答吧1988》 ,这些也都是原创编剧做的原创故事,而且都创造了收视率的记录。
美国并没有因为视频网站的兴起导致原创的没落,反而给了原创更大的空间。大数据让人家有职业眼光的制片人锁定了精英观众人群,制作了各类高品格的系列叙事作品。要说三俗哪个国家都有,为啥人家能开发出来这样作品呢?
我不觉得这些作品仅仅是那些网络文学的写手所能驾驭的。
人家也是资本驱动,但是却可以跟文化追求进行良好的融合,网络兴起并不排斥原创以及原创的创作者。反而放大了职业编剧的魅力。当然这些跟不同国度不同的市场格局、跟美剧韩剧周播的制作模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真探》的编剧尼克·皮左拉托就是一个资历很浅的编剧,很年轻但是写了一个很牛逼的剧本,找到电视台投资,他的要求就是自己做制作人。结果电视台投资人很欣赏他的剧本,大胆扶持他,帮助他,找来了伍迪·哈里森、马修·麦康纳两个著名主演,找来了很出色的凯瑞·福永做导演,结果成就了当年一个很另类但是很嗨很棒的美剧作品。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人家的资本是懂文本、懂创作、懂如何制作有力量的作品的。这跟我们只讲数据的资本有天壤之别。
那么我们可以制作有系列作品性质、长期优良阅读性质的作品么?是有可能的,但是只靠编剧不行,需要专业的制作人、投资人包括行业市场多方面的努力。
市场的问题、产业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些创作者所能左右的,因为我们不控制资本,但资本如果不重视文化品格的话,那它也不过是满载着垃圾的末日孤舰,加速这个国家在文化追求方面的迷失,就算不倾覆,留下的也只是一只庞大的垃圾船。
以这样的方式运转的文化产业,以这样的方式逐利的资本,在多年以后给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留下的是什么?
作为一个原创的创作者,我并不排斥有价值的IP改编,因为这也是创作能力的一种体现,更重要的是我们就是制造IP的人,我相信在座的人都能够而且已经创造出了具有极高文本价值的原创,或者由严肃文学改编的作品。这是我们的价值,也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拥有IP的资本如果非要矮化轻视原创编剧、原创故事的存在也随他去吧。我相信原创不死。
作为原创编剧,我们应该看清现在的市场变化、文化趋势、国家秩序、资本的格局,在夹缝中找到自己的空间,我也相信会有很多有远见有品味的投资人、制作人跟我们一样会在混沌狂躁、人云亦云的影视产业中找到自己的出路。
最后我要说我们顺应市场,但资本应尊重原创!
文/ 刘誉(《锋刃》编剧)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https://mmbiz.qlogo.cn/mmbiz/rY5tD4KAtGdv4n1c918rnMiaHtqpkTKSTLerY1tepD3plypbjvOF9UXWu5C2d3zkQcZX9paI355pDUsibfOOJoLg/0?wx_fmt=jpeg长按二维码关注“影艺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