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秋推会观察】寒冬将至:一个资深制片人的心里话

(2015-10-21 20:55:49)
标签:

娱乐


编者按

 

 

  10月20日,2015秋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据了解,推介前期筹备剧目为222部,9607集;开机拍摄及后期制作剧目为98部,3936集;首轮发行剧目为205部,7943集;二轮、多轮发行剧目为139部,5296集;纪录片、电视栏目为44部、12849集;动画片为18部、862集。从宏观数字来说,本届秋推会的推介剧目和往年没有太大差别,但实际上行业正处在深度调整中,从业者的感性体会远不像大数据这般乐观。总还是要有人谈问题,因为问题谈透了才有解决的可能。做出如下发言的是一位资深制片人,从业10年以上。他满怀忧思地谈到了很多深层问题,但又不愿意公开身份。我们姑隐其名,细听其言。


这个行业寒冬将至。我身边许多朋友都不敢做电视剧了。我一个朋友还有两部戏没有卖,甚至连样片都不出了,为什么?他说现在出样片价钱极低还对赌,索性我压着不出货,不出货等于没赔,如果寒冬过去再拿出来会好很多。


另外一个朋友对我说,“现在融到很多钱了,但是不做,我就只投1000万”,我问为什么1个亿只投1000万,他说“我现在一投就赔,不投我就赚”,如果说3家5家这种心态还好,如果是300家到500家都这种心态的话,这个行业怎么办?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xQtEgmJT47078icxwfFmSv34ibjpnGH4yPPibSPdyiakrN9b3oRNhITr1y1j1FmsKY5hjKEF9bTicRX2w/0?wx_fmt=jpeg


最近一段时间,电视剧界的悲观气氛还是蛮浓厚的。电视节已经很清淡了,展馆都填不满,而且出的东西质量明显下降,厚重的正剧没有了。我身边的朋友一直也在警告我不能再做战争剧、传奇剧了,这条路走到底就是死,因为你跟IP不对接,没有大咖演员,最后没有活路的……我就在想自己未来路在哪里,是不是要改行开饭馆去了?企业投出去的钱能不能收回来?收回来能不能盈利?原来都是一艘艘的战列舰,后来有了航空母舰,以几个上市公司为代表,收演员收制片人,然后小公司不行了,抱大腿——因为自己播又没有渠道,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未来中国可能会有十几个航空母舰,然后护卫舰、驱逐舰、潜艇,4000家公司最后留下100强或者50家,其他人该干嘛干嘛去。


前两天碰到一个卫视的主任,他跟我讲他们现在每年就播15部电视剧:定制剧6个,友台“交换剧”4个,政策指令性剧2个,台组公司做1个,他只买2个就行了。我脑袋一热,想以后就加入定制剧行列,抱一大腿去做,只要能够播出,少赚点维持公司员工的运转就行了,但前提是他们要6个,但送过去的剧本可能就100个,竞争也是相当之难,真没活路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rY5tD4KAtGed1TyCOdoPwTSWbCy10lDjuHwONU3mCvTRJ6KwowhdBY0qahOBRvCpQeSbpktuR8x6LZNDiaDOgjg/0?wx_fmt=png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他说“涉案剧现在不是还在地面频道卖嘛?”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就测算整体地面渠道卖满了能有多少钱,我发现可能会是70万左右一集。所以我就想可以50万一集,含税50多万一集把它做出来,卖掉以后每集赚20万左右,如果进一步5万到10万一集二轮播一下,售出就是利润。这就是竞争激烈撇开卫视转战地面,还有一种生存方式就是卫视还有可能卖,我先在地面渠道连税持平回本,然后再上星就比较踏实。


我现在就只做两种剧,一种是50万一集,一种是6000万以上大制作。一种给地面,一种给一线卫视。我苦思冥想半天,就想了这样两条路,大环境如此还是要自谋生路。


再说说收视对赌的事。你说你做好多年剧,挺棒有专业水准,那边来了个小伙子,说不太会弄剧,但是你放心收视一定会好——电视台一定是买他的。现在是有一大波专注于创作的电视人混不下去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vLxh2Fac8OxQtEgmJT47078icxwfFmSv3rlZI69U7smF1MRprjlPQxcoMfxRwr3g3ooWwtzdZibBDNkRPUB4B7UQ/0?wx_fmt=jpeg


只要是真实数据,怎么对赌都成,大家愿赌服输,可现在通过渠道搞猫腻成风,该怎么办呢?呐喊还是随波逐流?我听说现在都开始“人盯人”,就是拿着茶米油盐来到样本户家里,陪着你把这个台播的内容看完,有一波人专门干这个,这个还算下功夫了的,最黑的那种是在终端直接改数据。到现在基本就是谁跟做数据的公司关系好谁的剧就好卖,谁能打包票收视能够上去就好卖。行业的损坏太严重,这个比“购片腐败”严重得多,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购片腐败”,第一大的环境下谁敢去做,第二我拿你的钱,你能播好嘛?领导也不能保证啊。现在应该赶紧把调控转移到“收视对赌”上来。


我就在想,有一天总局出台一个文件,制定一个游戏规则:所有的合同模式化,没有收视对赌这个事情,可能局面会好转一些。现在的大环境下,大家就比较茫然,为什么每天还要去抓剧本搞创作?我还不如拍摄成本里省下1000万,做一些渠道的事情,我了解的好几份拍摄预算都是这样子,现在已经把“渠道费”列入预算之内,这太不正常了。


从地面频道的数据看,革命斗争和人物传奇还是收视最有保证的,为什么现在它们越来越显得边缘化呢?各大卫视现在上来的总监以广告效益为第一,因为电视台也需要赚钱。80后的人逐渐成为台里的中层干部,会有更多权力主导剧的类型,很多广告产品肯定是对30到40的人群更看重一些,抗战剧确实是跟这类广告人群沾不了多大边。


地面频道对于很多抗战剧制作公司还是主要的生存之道,但是随着广告下滑,他们购片也要进行调整,都在说奖金现在发90%,缺10%,台里从哪里弄钱?说购片管理给省点出来,那怎么省?原来拿25个新片子的,我拿5个二轮剧,就从7万降到2万,一集省5万,5部剧单集就是25万,那40集就是1000万。


https://mmbiz.qlogo.cn/mmbiz/rY5tD4KAtGed1TyCOdoPwTSWbCy10lDjIia0XddWOqoC4nGm73ggLiaSQAuQ1QA6dDOkiakq8GpO47oia0v4p1uc8Q/0?wx_fmt=jpeg


关于“雷剧”“神剧”,我觉得只要上星那边能把握住,什么都没问题,我也有剧播不出去的,就是卡在上星上面了。在早期拍的时候,很多剧本都会给台里看,越是雷的东西,对地面收视绝对是有帮助的——好看!这个好看的成分可以拔高一下收视率,因为谁也不会去做地面收视的“黑幕”,他有审片组,有些地方就是要传奇的,打得越离奇越好,大量观众是愿意嗑着瓜子在电视机前一笑而乐,真正提出意见的是网络上的网民。地面的需求和上星以后的控制是有特别大的裂缝,满足地面需求上星就很困难,上星的话就一定要剪掉一些内容。那些制作公司也想做好剧,谁会是做剧就奔雷剧来的?


我现在真的想纯粹地去做一些电视剧,“一剧两星” 我倒不怕,“对赌”出现以后就一下子万类萧瑟。我一个朋友说现在只能做“强情节生活剧”,我问什么是“强情节生活剧”,他说就是把动作戏的强情节放到生活戏里,就这么简单。


【整理/五指山】



https://mmbiz.qlogo.cn/mmbiz/rY5tD4KAtGdv4n1c918rnMiaHtqpkTKSTZTP1npeiasHZQRpb8dForTWsia3HictD7831fn5wb6lc2Df8sj22S0VJA/0?wx_fmt=png

微信ID:yingyidushe

对影像和艺人做最恰如其分的评价

https://mmbiz.qlogo.cn/mmbiz/rY5tD4KAtGdv4n1c918rnMiaHtqpkTKSTLerY1tepD3plypbjvOF9UXWu5C2d3zkQcZX9paI355pDUsibfOOJoLg/0?wx_fmt=jpeg
长按二维码关注“影艺独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