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的饮食文化随着韩剧的输出,影响力越来越大。韩国人每天必吃的除了泡菜,恐怕就是大酱了。韩国的大酱确切的说是朝鲜族的传统饮食,根据古代朝鲜人的说法,大酱蕴涵着“五德”:
一是“丹心”,与其它味道混合时依旧不失其固有香味和独特滋味。
二是“恒心”,放置很久也不会变味或变质,反而历久弥新。
三是“佛心”,可以祛除鱼肉的腥味。
四是“善心”,可以减弱辛辣等刺激性味道。
五是“和心”,可以与任何食物相搭配。
传统的大酱在长期的饮食演变中,衍生出很多能搭配现代食物的“酱”。比如:大酱、辣椒酱、汁酱、清麴酱、黄酱,拌饭酱等等,大户人家的长媳要学会36种酱才算称职。烤肉、烤鱼有时要抹上辣酱或大酱,还可以用酱烧制各类菜肴和汤汁,十分美味。这些酱的底味都是“大酱”,所以学会基础的“大酱”,不但能得到最美味的酱油,还有最美味的“酱”,哈哈!
传统的大酱做法是自然发酵的,不同于现代的酱油制曲。因为要自然发酵,为了控制有害微生物,传统的做法要在农历10月制曲,这时气温转冷,空气干燥,有利于曲霉的发酵。先将大豆煮到柔软后,在石臼里碾成豆沙状,再用模具压成固体的酱坯。大酱坯一般制成方块形或圆形,重三五斤,放置在阴凉通风处,风干三五天,这时的酱坯有了一定的硬度,就可以用稻草等将大酱坯系好,悬挂在房梁上,晾晒40天左右,取下来,再一层酱坯、一层稻草摆放在温度、湿度适宜之处,使其自然发酵。大户人家一般都有专门存放酱坯的仓房,一般人家只能挂在温暖的室内,但是酱坯发酵的时候,味道可不敢恭维,哈哈!蛋白质发酵会产生浓烈的臭味。酱坯发酵的时间漫长,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大就容易腐败变质,所以古代朝鲜女人做酱的手艺可是重要的陪嫁。发酵好的酱饼曾经还是国王迎娶王妃时的贺礼之一,可见它的重要了。
到春季的时候,将酱坯打开、弄碎,将其浸入淡盐水中,如果酱坯漂浮在盐水上,说明盐水的浓度适宜。再用盐水浸泡发酵半个月左右之后,取出已发酵的酱坯,再将深褐色的盐水加香料熬煮到需要的浓度,便成了酱油。这种酱油兼有甘、咸、微苦等醇厚味道,主要用来调味。而将已发酵好的酱坯根据口味咸淡制作成糊状,便成了大酱。当然要酱的味道与众不同,需要加入香料,为了吸附异味,还会加入木炭。为了保证酱的味道醇正,酱缸要小心管理,每天擦拭干净,天晴的时候,白天要打开盖子晒酱。为了得到某种风味的酱,韩国人甚至会把酱缸埋在花树下,我想是为了得到某种独特的微生物吧?
其实大酱的做法并不复杂,但需要很长的时间,让微生物们慢慢的发酵,以便创造出全新的美味。这份时间的心意是最能打动人的胃的!
用大酱制作的韩式料理首推“大酱汤”,做法也是非常简单: 材料主要有:大酱 蔬菜 豆腐 肉类 蘑菇 葱蒜末 淘米水
做法:取一个砂锅,放少量油,先将肉类煸炒一下,然后加入淘米水烧开,依次放入豆腐,蘑菇,蔬菜为应季蔬菜,如:土豆,西葫芦,胡萝卜,洋葱,辣椒之类。根据易熟的程度依次放入,菜熟后用勺子将大酱放入汤中打散,拌匀,最后加入葱蒜末即可!这就是韩国最家常的大酱汤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