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尽此生只为君——赵纫兰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赵纫兰,河北乐亭县大黑坨村人,她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妻子,同时也是李大钊最坚实的后盾。赵家与李家是同乡世交,且皆以经商为业,赵纫兰的父亲赵文隆与李大钊的祖父李如珍为多年好友,又是生意上的合伙人。两家算得上是门当户对,知根知底,所以在赵纫兰和李大钊还很小的时候,两家大人就给两个孩子定下了娃娃亲。因为父母早逝,李大钊自幼由祖父李如珍一手带大,李大钊四岁开始识字,七岁入私塾。转眼之间,李大钊已经十岁了,而李如珍也已年逾七旬,李如珍的妻子崔氏,又病困多年,长年处于痴呆、瘫痪状态,面对繁重的家务,李如珍实在是有心无力。与赵家人商议后,李如珍决定为李大钊和赵纫兰办喜事,赵纫兰长李大钊五岁,那一年她十五岁。
赵纫兰在人生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嫁进了李家,她不曾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几乎不认字,但她孝顺长辈,体贴丈夫,确实是一个合格的贤妻。赵纫兰性格沉静温婉,自从她嫁过来后,原本因李如珍年老力衰而乱不堪的李家上下,开始变得井井有条。这些,李如珍都看在眼里,对于这个孙媳妇,他一直是赞不绝口。赵纫兰与李大钊婚后数年之中,崔氏与李如珍先后病逝。这时的李家,经济上早已是捉襟见肘,李如珍临终之时,特命丧事从简,好省下钱来供李大钊读书。可就因为李大钊的父亲李任荣,是李如珍从弟弟那里过继来的继子,所以李大钊自幼就被家族轻视。早些年有李如珍的庇护,他们还不敢做得太过分,可现在眼见着李如珍撒手人寰,这些人自然是要生事的。李如珍去世后不久,李如珍的女儿、李大钊名义上的姑姑,就带着一众族人在奔丧之时挑起事端。那为数不多的家产,是李如珍亲口说过要留给李大钊的,他们没有办法明着去争抢。于是他们便以“尽孝”为名,定要将李如珍的葬礼风光大办,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借着葬礼把家财用光才高兴。不管在任何时代,这个“孝”字,都是至为重要的,赵纫兰与李大钊有口难辩,最后,葬礼到底按照他们的意思办了。丧事过后,李家一贫如洗,这导致李大钊一度产生辍学的念头,可赵纫兰坚决不同意,她表示自己一定会料理好家事,让李大钊务必专心学业。赵纫兰本人,则典当家中物品,或是四处找人借钱,甚至有时候也给人做些零工,以此来支撑家庭开支,养活她和李大钊的几个孩子。最终,在赵纫兰的坚持下,李大钊才得以继续求学。
辛亥革命时,李大钊学业有成。可从天津北洋政法专门学校毕业后,李大钊没有立即谋求差事挣钱养家,而是跟妻子说,自己要东渡日本继续读书。赵纫兰听完,没有说一句抱怨的话,只是问了去日本需要多少钱,在得知具体数目之后,她便去想法子凑钱了。几个月后,带着赵纫兰东挪西借凑来的巨额学费,李大钊踏上了去日本的轮船。李大钊这一去又是三年,在这三年里,李大钊身后的那个家,依旧是赵纫兰在苦苦支撑。今天的我们知道,李大钊心里装的不是他的小家,而是整个中国。当时的赵纫兰心里,或许并不明白自己的丈夫在忙些什么, 但她知道,只要是他想做的,那就一定是对的,而她这个妻子要做的,就是无条件支持他。
三年后,李大钊完成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的学业。学成归国的李大钊,还没有来得及回家看望妻儿,就受邀前往北京,在梁启超与汤化龙等人创办的《晨钟报》任主编,试图以自己的笔唤醒民智,来挽救日益衰微的国家。后因与汤、梁诸人理念不合,李大钊从《晨钟报》辞职,这才有空闲回家住上一段时日,与家人团聚。夫妻二人分别多年,相见不易,可赵纫兰还没来得及重享受重逢的喜悦,李大钊就又从她身边离开了,他再次踏上了救国之路,前往北京创办《宪法公言》与《甲寅日刊》杂志去了,其后又与陈独秀等人创办《新青年》杂志,简直没有在家的时候。不久,赵纫兰因为多年劳累过度病倒了,身在北京的李大钊接到消息,回乡照顾了她两个半月,赵纫兰身体复原后,李大钊再返北京。返京后的李大钊,受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任北大图书馆主任一职,有了正式工作的李大钊,趁着暑假,把赵纫兰和孩子们都接到了北京安家。到了北京的赵纫兰,也逐渐结识了李大钊的一帮朋友们,如蔡元培、陈独秀、胡适等人,她的勤俭持家与吃苦耐劳,获得了众人的一致赞誉,是大家眼里当之无愧的贤妻良母。
虽然有了经济来源,但家中的生活依然举步维艰,其中的根本原因,是李大钊的仗义疏财,他经常资助贫困学子与贫苦工人。当时,湖南学子毛泽东刚刚来到北京,无处谋生,就是李大钊介绍他去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李大钊还曾多次借钱给毛泽东,帮助他维持生活。李大钊还是毛泽东思想上的引路人,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最初印象,便来自于李大钊。后来,毛泽东记了李大钊一辈子,多年后回忆这段岁月时,毛泽东动情地说,李大钊是他来北京城后,遇到的第一个大好人。而像毛泽东这样的人,在李大钊生命里还出现过很多。即使面对李大钊的这种“散财童子”的特性,赵纫兰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反对的话,她还是像从前一样,默默地站在丈夫身后,想尽一切办法,尽心尽力地维持着这个家。
因为在“五四运动”中的突出表现,李大钊成了北洋政府眼中的“不安分分子”,因而不得不多次前往上海避难。在李大钊离家期间,李家时刻处于北洋政府的严密监视之中,暗探、警察之类的人员不时登门。李大钊与陈独秀一起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后,此种状态更成为家常便饭,种种艰难不必细说,多亏有赵纫兰从中应酬周旋。后来李大钊被北洋政府通缉,不得不再次离京,赴河北昌黎五峰山的韩文公祠避难,北京形势严峻,李大钊临走前恐有不虞,便安排赵韧兰带着孩子回了家乡。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李大钊为张作霖所杀,终年三十八岁。此后,赵纫兰含辛茹苦,独自抚养孩子,在李大钊去世六年后,一九三三年的五月二十八日,时年四十九岁的赵纫兰也驾鹤西去。鉴于赵纫兰为中国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一九三六年六月,中共河北省委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员。赵纫兰去世的那一天,正是李大钊下葬的日子,赵纫兰临终嘱托,要家人将她葬于李大钊墓旁,以便夫妻二人能长伴于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