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化作天钧满太清——王阳明

(2022-06-03 11:28:54)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化作天钧满太清——王阳明

王阳明,本名云,后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以其号称于世。王阳明是明代浙江余姚人,出身于江南水乡的书礼之家,祖父王伦为乡里名儒,父亲王华亦是饱学之士。明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那一年,王阳明九岁,他的父亲王华考中了状元,后来官至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生了他。王阳明出生之前数日,他母亲郑氏,曾经梦到有天神衣绯玉,抱一赤儿从天而降,且云中有鼓乐之声。他的祖父王伦得知这件事后,认为这是吉兆,于是在王阳明出生后,为他起名王云,祖父还将王阳明降生的那座房子,命名为瑞云楼。王阳明五岁的时候,还不能开口说话,但已能默默记下祖父所读过的书。后来他们家来了个老和尚,老和尚看着王阳明,眼睛里先是放出了光,而后这道光便逐渐暗淡下去。他沉吟良久,然后摸着王阳明的头顶说:这是个好孩子,可惜道行已经破了。祖父于是根据《论语 . 卫灵公》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语,将王阳明的名字由王云, 改为王守仁,改过名字以后,王阳明马上就开口说话了。因为父亲王华喜爱绍兴山水,所以后来王阳明举家迁往绍兴。

王阳明自十二岁入书塾,就表现得非常与众不同。一次,先生问大家,什么才是世间最要紧的事。王阳明的同学们,大多都说是功名事业,只有王阳明不这样认为。他以为,功名事业远不是最要紧的,发奋读书,修身养性成为圣贤,才是这世上第一要事。在王阳明出生之前,明朝曾经发生过一件震撼天地的大事。明英宗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兵败被俘,明朝二十余万精锐部队,在此战中损失殆尽。这件事,让王阳明深受刺激,他发誓要学好兵法,将来为国效力。当时的明朝,内有农民起义,外有蛮族犯边,形势异常严峻。王阳明也并非纸上谈兵的空想家,他在十五岁的时候,就曾经纵马出游塞外达一月之久,遍览诸处关河地貌。从关外回来后,十五岁的王阳明,开始频繁地给当时的皇帝明宪宗上疏,言战守之策。可当时的王阳明还没有功名,只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书生,所以他的这些意见,最后也都石沉大海了,并无回音。

两年后,十七岁的王阳明,奉父命来到南昌,与他的未婚妻、南昌名士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成婚当日,新郎王阳明却失踪了,众人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王阳明在闲逛时,遇到了一个正在打坐的道士,于是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王阳明讲了养生之术,王阳明听得入了神,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就忘记了回去成亲的事。直到第二天,岳父诸养和才在道观里找到了他,把他带了回去。第二年,十八岁的王阳明带着夫人诸氏,一起乘船回余姚老家。经过广信的时候,王阳明慕名前去拜访当时的理学名家娄谅,娄谅向王阳明悉心讲授了朱熹的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大喜。其后,王阳明开始研究朱熹的著作,并逐步付诸实践。朱熹认为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于是王阳明就对着家中的竹子整整静坐了七天七夜,想从这些竹子中悟出一些道理。可到最后,他看竹子都看吐血了,也没能看出什么,自己反而大病了一场。这件事,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自此,王阳明开始对朱熹的学说产生怀疑,但这时他尚处于懵懂之中,还没有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路。

三年后,二十一岁的王阳明参加浙江乡试,顺利中举,学业亦大有长进。这时的王阳明依旧喜论兵事,并且射术纯熟。又过了一年,王阳明再接再厉,接着考进士,这次,他落榜了。当时,朝廷里的内阁首辅李东阳很看重王阳明,他说王阳明即使这次不中,下次也一定会中。他还让王阳明试着写一篇《状元赋》,提前庆贺下次金榜题名,王阳明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朝廷上的老臣们听说了这件事,全都为王阳明的才能而惊叹,自此,王阳明声闻朝野。又过了两年,王阳明再赴考场,结果再次名落孙山。父亲王华安慰他,让他不要沮丧,再努努力,下次就中了。没想到王阳明笑着说,世人都以落榜为耻,然而在他看来,这却没什么大不了的,自己反倒以因为落榜而懊恼为耻呢。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他沮丧之下的自慰而已,既是安慰自己,也是安慰父亲。三年后,王阳明再度参加礼部会试,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举南宫第二,赐二甲进士第七。这一年,王阳明二十七岁,正式步入仕途。

此后,王阳明先是观政工部。而后奉命赴西北,主理前咸宁伯王越的丧葬事宜。回京后,王阳明又上疏奏陈西北边防八事。后又以任刑部主事出巡江北等地,决囚段狱,清理积案。未几,王阳明因病请求归乡,病体痊愈后,任兵部武选司主事。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专权,先后驱逐内阁辅臣刘健、谢迁。南京户科给事中戴铣等二十余名官员,或联名上疏,或单独申奏,共为刘、谢二臣不平,希望明武宗让两位大臣留任,并罢斥刘谨。刘瑾因此大怒,将戴铣等人悉数逮捕入狱,欲治以重罪。王阳明感佩于戴铣一干人的大义,故而秉笔直言,上疏为戴铣等人辩护。因此为刘瑾所恨,被杖四十,贬谪出京,为贵州龙场驿丞。就连时任礼部左侍郎的父亲王华,也被王阳明连累,明升暗降,调任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在赶路途中,数次被刘瑾派人追杀。他通过精密计算,故意与刺客错开时间,又跳江诈死,这才躲过一劫。在此期间,王阳明的确心灰意冷过,他曾经秘密前往南京,去找父亲商议自己今后的出路。按王阳明自己的意思,既然刘谨以为他死了,那他倒不妨先找个地方隐居起来,观察形势,伺机而动。可是父亲王华认为,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就应该坦然面对,既然朝廷让王阳明去龙场,那王阳明就应该去龙场。在父亲的引导之下,王阳明最终放弃了隐居的打算,毅然前往龙场赴任。这时的王阳明一定不会想到,龙场这个烟瘴之地,将会是他的脱胎换骨之所,将赋予他新的生命。

龙场地处边陲,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且瘴气严重,道路险峻难行,在当时属于尚未开化地区。日后困扰王阳明一生的肺病,就是此时种下的病根。王阳明到了龙场以后,鉴风俗,立学校,明规矩,崇礼教。他以自身所学的圣人之道,来教化当地百姓,因此获得了当地民众的爱戴与尊敬,甚至有不少附近各县的读书人,都慕名而来,向王阳明拜师求学。王阳明与众人朝夕讲学,探讨古今得失,他和大家一起沉醉其中,乐而忘倦。为此,王阳明还写下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内容共有四条,分别是立志;勤学;改过;责善(朋友间互相督促,引导向善)。,以此来作为众人的行为规范。龙场这个地方,苦是苦了些,但也有好处,那就是此地远离世俗纷扰,比较安静。也就是在这种前所未有的静谧里,王阳明又开始思考那个一直困扰着他的问题。既然朱熹的路走不通,那么他该走什么路,他苦心探索的圣人之道,究竟在什么。王阳明结合自己历年遭遇,开始日夜冥想,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在一天半夜里,让他找到了答案。在那天夜里,他忽然想明白了,人这辈子,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唯一能够帮助自己渡过难关的,只有自己坚定的心志。自己的这颗心包罗万象,仿佛大千宇宙一般,想要寻求世间万物所蕴含的道理,也只能向自己的内心去探求。王阳明到此时,方才顿悟,圣人之道,原来只在自己心中。从前自己仿效朱熹,求于外物,竟是大错特错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而且,王阳明从自己从前格竹失败的经历中,还参悟出了一个道理。人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证明知识的对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得到事物的真谛。而世间万物的是非对错,皆应求问自己的心。这就是王阳明所主张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而这也是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龙场悟道,是王阳明生命中,至为重要的一个分界点。此前的王阳明,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路,而此后的王阳明,将沿着自己认准的路走下去。

几年后,王阳明谪戍期满,复为江西庐陵知县。次年八月,刘谨以谋反罪被明武宗诛杀,自此,王阳明的仕途开始重现光明。这年十二月,王阳明升任南京刑部主事。不久后,王阳明被召入京,此后,历任刑部封验司主事、署员外郎、吏部文选司主事,以及吏部考功司郎中、南京太仆寺卿、南京鸿胪寺卿诸职。后来,王阳明在时任兵部尚书王琼的举荐下,出任督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方的南、赣、汀、漳等州。

当时,南方各地盗贼四起,其中尤以横水的谢志山、利头的池仲容、大庾的陈曰能、乐昌的高快马、郴州的龚福全、福建大帽山的詹师富最为猖獗。这些盗贼彼此呼应,劫掠州县,又彼此攻伐。他们多与官府的基层小吏互相勾结,遇到官军围剿什么的, 因为有小吏通风报信,往往能够事先得到消息。因为有内奸的缘故,官府数次清剿,都无功而返,前任江西巡抚文森无力抵御,托病去职。此后盗贼越发猖獗,谢志山联合高快马夺取大庾,杀死陈曰能,而后进攻南康、赣州、赣州主簿战死。

王阳明到任后,经过一番明察暗访,得知了官匪勾结之事。于是他开始责问衙门里那些年老而狡黠的吏役,把证据一一摆在他们面前,这些人被吓得浑身发抖,眼见不能再像以前一样狡辩遮掩,就全部如实坦白了自己的罪行。最终,王阳明赦免了他们,命令他们去打探盗贼们的消息,以此来将功补过。通过此种渠道,王阳明逐渐掌握了盗贼们的动向。随后,王阳明传檄广东、福建两省会兵一处,准备剿贼。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大帽山。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 17年)正月,王阳明率精兵屯上杭,而后假装撤退,等到敌人防备松懈时,他又出其不意地进攻,最终一举克敌。是役,王阳明连破敌人四十余寨,先后共杀死、俘虏山贼七千余人。大帽山,平。之后,为了便于指挥将士,王阳明又上疏朝廷,请得王命旗牌,获得便宜行事之权。这年七月,王阳明攻大庾。十月,克横水,破贼寨八十四,斩杀、俘虏贼众六千余。而后,王阳明师还赣州,讨利头贼,又斩杀、俘虏两千余人。王阳明率领书生和偏裨转战南境,数战皆胜,荡平多年巨寇,从此,世人才知道王阳明通晓兵略。王阳明用兵诡异,每好独断,故素有狡诈专兵之名。

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 19年),南昌的宁王朱宸濠起兵数万造反。消息传到京城后,举朝震惊,不知所为,只有王琼举止如常。人问其故,王琼十分自信地说:有王伯安在江西,必能擒获叛贼。当时,王阳明正打算前往福建平叛,行至江西丰城。 得到朱宸濠作乱的消息后,王阳明即刻动身赶往吉安,他把吉安作为大本营,募义兵、发檄文,起兵征讨朱宸濠。王阳明平定盗贼以后,他的兵符和王命旗牌都已经上交朝廷了,故而此时他手中无兵。所幸,江西的各级官员,在接到他的檄文后,纷纷前来帮助他。王阳明又率领众人,在袁州召集各府县士兵,征调粮草,打造军械战船。南京是大明王朝的陪都,王阳明深知,如若此时朱宸濠挥师沿长江东下,攻克南京,那么江南半壁江山,就不是国家所有了。为了避免这种不利局面,王阳明决定示敌以强。他一边假装向全国各地散发檄文 ,号召全国各地兵马来江西勤王;一面又派人潜入南昌城内,四处张贴告示,大张旗鼓地说,朝廷已经调集重兵十余万,准备进攻南昌。为了争取时间调集军队,王阳明又写信给朱宸濠的心腹谋士,李士实和刘养正二人,请他们劝朱宸濠攻打南京,以此来让朱宸濠离开南昌,好方便朝廷大军攻打南昌。然后,王阳明又故意把这封信的内容,泄露给朱宸濠知道,使得朱宸濠对李士实与刘养正心生疑虑。就在此时,李、刘两人果然劝朱宸濠速取南京,朱宸濠从此,对他们完全失去了信任。无论他们怎样相劝,朱宸濠就是按兵不动,硬是在这南昌城里等了十几天。十几天后,朱宸濠依旧没有见到朝廷官军的影子,这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被耍了。于是他匆忙带兵东下,破九江,下南康,围安庆,准备在攻下安庆之后,兵指南京。可朱宸濠怎么也没想到,安庆这块骨头这么难啃,他在安庆遭遇了守城明军的顽强抵抗,猛攻数日,却仍然未能破城。正在朱宸濠顿兵安庆,一筹莫展之际,王阳明采取攻敌所必救的策略,指挥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迅速攻下了朱宸濠的大本营南昌。朱宸濠闻讯,立刻丢下安庆,率兵回援,在鄱阳湖与王阳明决战,双方激战三天,朱宸濠战败被俘。从朱宸濠起兵,到他兵败被擒,前后不过三十五天。

就在王阳明终于平定叛乱,打算缓口气的时候,他又收到了一个极为令他头痛的消息。尚武的明武宗自封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在左右亲信的怂恿下,正打算御驾亲征朱宸濠。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王阳明立刻派人去向明武宗报捷。他告诉皇上,说自己已经擒获朱宸濠,马上就给他送过去。他又劝皇上说,叛乱刚刚平定,南昌城中,在逃的叛贼余党尚多,现在圣驾来南昌,是很不安全的,所以他建议明武宗马上回北京。可明武宗不太满意王阳明的方案,他派手下亲信张忠、许泰以钦差的身份,带着几万京营军队飞马赶来南昌,把他的旨意传给王阳明,他让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好让自己在鄱阳湖再抓他一遍。很快,在南昌城里,王阳明见到了张忠和许泰派来的锦衣卫。张忠、许泰都是蛮横无理的人,他们平时仗着明武宗的宠幸胡作非为,这次到了南昌,更是打定了主意,要好好摆摆架子,狠捞一笔。于是在他们到达南昌之前,就派了锦衣卫,拿着明武宗的威武大将军令牌,去告诉王阳明,让他准备迎接钦差。王阳明讨厌这些仗势横行的小人,于是他决定给他们一个下马威。在锦衣卫到来的那天,王阳明说令牌不是圣旨,拒绝亲自出来迎接,只是派下属官员接待了一下。这名锦衣卫本来想借机好好敲诈一笔横财,此时虽然见不到王阳明,也没有受到很好的款待,但捞外快的事,还是不能忘的。于是他向负责接待的官员百般暗示,这名官员当然知道他的意思,于是就按照王阳明之前交代好的,给了他五两金子。这位锦衣卫大人看着这点钱,再想想自己这一路风尘仆仆,顿时火冒三丈,觉得王阳明拿豆包不当干粮。他愤怒地拒绝了这微不足道的贿赂,下定决心,回去之后一定要在张忠和许泰两位大人面前,好好为王阳明美言几句。王阳明早就料到了这一点,等过几天锦衣卫离开的时候,失踪多日的他突现身,亲自相送。只见他两眼含泪,死死地抓住锦衣卫的手,不绝口地赞扬他拒绝行贿的正义之举,说他是清廉如水,一身正气。这下子,这个锦衣卫不仅不想告状了,他甚至还有点感动,于是他告诉王阳明,说张忠和许泰两个人很难对付,让他多加小心。

送走了锦衣卫后,王阳明很快又迎来了更多的钦差,这些人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王阳明交出朱宸濠。可王阳明心里清楚,这样做,无异于纵虎归山,如果出了什么岔子,他前面平叛的心血就白费了。所以不管来了多少人,王阳明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他们挡回去了。随后,王阳明在南昌等来了他真正的敌人,张忠和许泰。这两个人,因为之前屡次索要朱宸濠受挫,没办法回去找明武宗邀功,心里正憋了一肚子火无处发泄,这次就是来找茬的。他们一到南昌,就立刻将王阳明的爱将、在此次平叛中立有大功的吉安知府伍文定下狱,并严刑拷打,希望从他口中得到对王阳明不利的证据,比如勾结叛逆什么的。如果有了供词,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杀掉王阳明,报过往之仇,出心中恶气。可这伍文定也是条汉子,饶是遍体鳞伤,也不肯被屈打成招,最后张忠和许泰没有办法,只能放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张忠、许泰在他们带来的京营军队里,找了许多无赖,他们给了这些无赖不少钱,让这些人天天去王阳明办公的衙门门口骂大街。王阳明对此依旧充耳不闻,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几天下来,挨骂的没怎么着,骂人的,倒是先倒了嗓子。王阳明见他们骂累了,于是就亲自出来好言安抚,当时正好快过年了。王阳明说,他知道这些人离家已久,出门在外不容易,现在马上就要过年了,他们家里的父母亲人,一定很记挂他们。王阳明还说,他也离家很多年了,他也很想家。这一番抚慰下来,说得这些北京来的兵老爷们,各个伤心流泪,人人涕泗纵横。王阳明又更进一步,说南昌的百姓也不容易,而且他们刚刚遭遇战乱,还没有恢复过来,他们也盼望着,可以和家人团圆过年。京军士兵闻言,纷纷羞愧地低下了头,不敢再正视王阳明的眼睛。因为在此之前,正是他们,经常在南昌城里肆意抢劫当地百姓。经过王阳明的一番开导,南昌城里,再也没有发生京军抢劫的事。王阳明还下令南昌本地军民,说为了防止京军过年的时候不能班师回朝,无法回家过年,现在由南昌人给他们发慰问品,大家一起过个好年。这一下,整个京军的军心,都跑到王阳明那里去了。面对如此局面,张忠和许泰傻眼了,这样下去可不行,他们为了找回场子,决定跟王阳明在校场上比射箭。他们心里的如意算盘很明白,王阳明是文官,射箭一定不行,而许泰出身行伍,对此自是手到擒来。为了让王阳明难堪,他们还特地邀请了许多人,前来观看这场射箭比赛,在他们看来,这次王阳明的脸,是丢定了。可是有一件事张忠、许泰还不知道,那就是王阳明从青年时起,就开始练习射箭了。因此,比赛结果可想而知,王阳明连射三箭,均正中靶心。霎时间,校场上欢呼如雷。射箭事件过后,无论是南昌当地的军民,还是从北京来的京军士兵,对王阳明都是心服口服,奉之如神明。见此情景,张忠、许泰明白,他们在南昌是彻底没戏唱了,再待下去,只会自讨没趣,于是就带兵离开了。后来,在王阳明的一再坚持下,明武宗也没有玩他想玩的那个亲征擒贼的游戏,只是带着被俘的朱宸濠回京城了。

在此之后,王阳明有感于官场黑暗,称病请假,回家待了两年。再后来的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王阳明假满以后,原本打算以父亲年老为由,直接辞官。这时,方值明武宗驾崩。刚刚继位的嘉靖,在接到王阳的请辞奏疏后,想起了他以前有擒贼平乱的大功,于是说还未论功行赏,驳回了他辞职的请求。随后,嘉靖升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还再次申明,不许他辞官,并允许他在赴任途中,顺路回家看望父亲。不久,又加封王阳明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罔替。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由于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回乡守制。在之后的几年里,王阳明于浙江绍兴创建阳明书院,并辗转浙江各地讲学,他的弟子也开始讲学。阳明心学的圈子逐渐扩大,开始在江南一带传播。

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广西思恩、田州两地土司卢苏、王受等人反。王阳明受任,以南京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率军平叛。王阳明的好友黄绾借这个机会上疏朝廷,请求追论王阳明以前的功劳,赐给他丹书铁券和应得的岁禄,嘉靖准奏。

在出征前的一天夜里,王阳明仿佛预感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在浙江会稽的天泉桥上,给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留下了著名的心学四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此处的,是指我们的初心。最初的时候,我们的心都是纯净的,因而我们看到的,都是事物美好的一面 。所以那时我们的世界里,并无善恶之别。即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者是也),有善有恶意之动(待到有了区分善恶的意识,也就代表着我们已经有了思想);知善知恶是良知(依照自己的良心去判断善恶是非。良知者,良心也。),为善去恶是格物(在知善恶以后,尽自己所能,于世间去惩恶扬善,才是正道至理)。此四语,为心学根本所在,后世所云“天泉证道”,即指此事。

交代完心学之事后,王阳明再跨征鞍。他兵至思恩,卢苏、王受久闻王阳明威名,听说他来了,马上就率军归降了。还有一些人不愿意投降,都躲进了山里。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二月,王阳明率胡广兵抵达南宁,紧接着,王阳明便分兵进剿。以湖广佥事王溱、广西副使翁素及佥事吴天挺、参将张经、都指挥谢佩监胡广土司诸军,袭击断藤峡叛军。此后,仍然总督分永顺兵,进剿牛肠等寨,保靖兵进剿六寺等寨。王阳明传下军令,各军务必于四月初二日,各自抵达指定地点,违令者军法从事。当初,各路叛军听说明军调来了湖广土司兵,都很害怕,纷纷向更险要的深山里逃去。后来,叛军们又听说王阳明进驻南宁,以为他只是分兵围困,不会发动进攻,故而疏于防备。至此,被明军与土司兵四面夹击,终于大败。叛军兵败后退守仙女大山,据险结寨,官军攀木缘崖仰攻,并于其后连破油榨、石壁、大陂等地,直击断藤峡。 随后,王阳明又密檄诸将,移兵进剿仙台等处叛军,分永顺兵、保靖兵各自进剿。叛军连战皆败,退守永安力山,朝廷官军复大破之,溃逃的叛军,都被副将沈希夷斩杀了。至此,断藤峡再无战事。

平乱后,王阳明由于积劳成疾,肺病日益严重,于是他上疏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并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上疏之后,他没有等待朝廷的批复,就自行离开了。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公元152919日上午8点),五十七岁的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庾县青龙港(今江西大余县境内)舟中。王阳明临终之际,门人弟子环立其身侧,问他有何遗言,他只说了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而后,便瞑目而去。一代圣贤,翩翩君子,就此长逝。后来王阳明的灵柩经过江西时,江西军民感其德,皆麻衣哭送之。当初,王阳明因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之功,封新建伯,后来在隆庆年间,又追封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时,诏以王阳明从祀于孔庙。在我看来,比起这些身外之物,更令王阳明感到欣慰的,应该是他的心学在他身故之后,所迸发出的巨大影响。在王阳明身后,整个大明,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和尚、道士,无人不知心学。对于一个学者而言,这远比荣华富贵更为珍贵,更为难得。王阳明曾作《月夜二首》诗,其中有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之句。意为诗人夜半放歌,歌声化作仙乐,响彻云霄,经久不散。窃以为,此句恰可为阳明先生一生注解。盖老先生之身虽已作古,但他的心学大道,必将光耀后世,万古不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