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丹心驰南北——戚继光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戚继光,字元敬,号孟诸,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祖籍安徽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因其六世祖戚景祥参加了朱元璋的反元义军,从征有功,得任世袭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一职,故其家迁于登州(今山东蓬莱)。戚继光生得风流倜傥,虽家贫,但他自幼喜读书,手不释卷,故通晓经史。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28年),十六岁的戚继光承袭祖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当时沿海各地倭患猖獗,登州亦在海滨,戚继光亲眼目睹了倭寇对沿海百姓的烧杀抢掠,遂慨然有平倭之志, 提笔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之句。后戚继光得张居正赏识,进署都都指挥佥事,主管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卫兵马,总揽山东沿海抗倭事宜。后来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并升任参将,负责宁波、绍兴、台州三地防务。由此,戚继光真正走上了战场,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戚继光上任以后雄心勃勃,原想着大干一场,好好杀杀倭寇的威风。可打了几仗以后,他就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把事情给想简单了。他手下的这支明军队伍,完美地继承了当时军队里所具有的所有歪风邪气,所谓“将骄兵惰,军不习战,胜不相让,败不相顾”。想靠着这样的军队,去跟武器精良、武艺高强的倭寇一较高下,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吃了苦头的戚继光明白,目前他的第一要务,便是练兵,他发誓要练成一支足以战胜倭寇的部队。戚继光明白,要练兵,就要找到合适的兵源地,一番斟酌过后,他的目光落在了浙江。浙江的金华、义乌等地多有矿产资源,当地村民百姓,常因争夺矿产资源所有权发生大规模械斗,故其民勇悍。戚继光一点点遣散了旧有军队,而后著手从金华和义乌大量招募农民和矿工,亲自加以训练,这便是戚家军的起始。兵有了,下面便是粮饷问题,这也难不倒戚继光。戚继光有两位朋友,一是胡宗宪,一是张居正,有这两个人在,粮饷自然源源不断。戚家军一位普通士兵的工资,与当时的七品县令相等。倭寇作战勇猛灵活,擅使长枪、弓箭,且倭刀锋利,寻常兵器难以抵敌。戚继光先是吸收唐刀、明刀和倭刀的长处,制成了戚家刀。而后又从当过矿工的士兵那里,寻到了一种新武器,狼筅。狼筅以大毛竹制成,上有枝桠,配以铁枪尖,枪杆亦为竹制,杆中储以石灰。狼筅的设计很是巧妙。上面的枝蔓,可以用来格挡倭刀,遮蔽敌人的视线,万一狼筅的枪杆在与敌人拼杀时折断,里面的石灰,也可用来防身。为了便于山地作战和巷战,戚继光又变三才阵为鸳鸯阵。鸳鸯阵以十一人为一队。每队队长在前;后面是一名长牌手和一名藤牌手,长牌手负责抵挡倭寇的弓箭,腾牌手除了滕牌之外,还配有标枪和戚家刀,负责掩护后队;后队为狼筅手二人,负责照应前后;再往后是长枪手四人,左右各二,负责掩护前队;最后是镗钯手二人;负责警戒和支援。顾名思义,鸳鸯阵,以形似鸳鸯而得名。鸳鸯阵的妙处,就在于它的灵活多变。必要时,它可变为两才阵和三才阵,每三四人为一组,独立作战。兵源、粮饷、军械、阵法,这四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都被解决了,戚继光又给部队装备了战舰和火器等物,在戚继光的精心训练之下,数月之后,戚家军遂成为一支有数万之众的劲旅。现在这支队伍所欠缺的,只有战场上的锤炼,而机会,也很快就如期而至。
在戚继光到浙江两年后的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 有倭寇伙同海盗作乱岑港,戚继光会同俞大猷将其击败。而后戚继光奉朝廷旨意,负责台州、金华、严州三地防务。四年后的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倭寇再次大举进犯桃渚、圻头等地,戚继光率军扼守桃渚,后于龙山大破倭寇,并追杀至雁门岭。这股倭寇残余逃走之后,欲趁台州兵力空虚之际,袭取台州城。戚继光闻讯,又率军自桃渚昼夜兼程 ,马不停蹄地回援台州,一马当先斩杀倭寇首领,剩余的倭寇无路可退,坠瓜陵江而死者不计其数。后圻头倭寇再犯台州,戚继光率军,将其全歼于仙居。这场战役,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台州大捷”,事后朝廷论功行赏,戚继光官升三级,进署都督佥事。后来福建、广东两省的倭寇进入江西,戚继光奉胡宗宪之命率军增援,大破倭寇于上枋头。之后,戚继光班师回浙江。戚继光刚刚回到浙江数月,倭寇就再次兴兵数万,大举进攻福建,于是戚继光再跨征鞍。当时,这股倭寇的主要据点是横屿、牛田两地。戚继光率军先攻横屿,横屿四面皆水,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戚继光命士兵各持火把,填壕而进,刹那间夜如白昼,杀声震天,一夜厮杀过后,戚继光大破横屿倭寇,斩首数千。而后戚继光乘胜进击,又大破牛田倭寇,昼夜不解甲,接连踏平倭寇六十余营。此役后,福建、广东两省境内,再无倭寇踪迹。戚继光回到浙江后不久,倭寇又大举进攻兴化,所幸倭寇围攻数月,兴化城依然完好如故。然而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副总兵刘显派人往兴化城里送信,却不想送信之人半路上被倭寇截杀,倭寇于是扮作刘显使者,骗开了兴化城的城门。兴化城破后,倭寇又杀平海卫都指挥欧阳深,占据平海卫。朝廷下旨,以谭纶为右佥都御史、福建巡抚,令他调集诸路大军,尽快收复兴化,戚继光亦在调遣之列。谭纶先命人在各个海道上竖起栅栏,以断倭寇归路。而后谭纶以戚继光为先锋,自为中军,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首先进攻平海卫,平海卫应手而下。戚继光等人率兵追击,先后斩首倭寇五千余人,兴化随之收复。战后,朝廷录戚继光前后战功,以戚继光为都督同知,代俞大猷为总兵, 并赐千户世职。一年后,倭寇万余人攻仙游。戚继光率军增援,倭寇败走,戚继光率军追至王仓坪,斩首百余。倭寇余党数千人逃走,占据漳浦蔡丕岭,戚继光率将士攀岩而上,与倭寇短兵相接,复俘杀百余。余众仓皇逃往海上,而后通过海路进犯福宁,戚继光率军迎敌,又杀毙倭寇三百余人。后有潮州海盗吴平、林道乾、曾一本三人,勾结倭寇万余肆行劫掠,后为戚继光和俞大猷所败。
明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戚继光奉旨调任蓟镇总兵,负责训练蓟州、昌平、保定三地兵马。蓟州旧有兵马三万,戚继光初至蓟州时,蓟州军军纪废弛,不听号令。戚继光于是又请旨,从浙江调来了三千戚家军,让他们和蓟州军一起训练,戚家军对戚继光奉若神明,蓟州军自此以后,方知军令如山。戚继光在蓟州十余年,其间修成墙,固堡垒,创车营,又建空心敌台数千,使攻守有余,更屡却蒙古及塞外诸部,声名远播。朝廷以戚继光功勋卓著,封戚继光为左都督,太子太保,随后又进封为太子少保。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时任内阁首辅、戚继光的好朋友张居正病逝。在随后清算张居正的浪潮中,与张居正过从甚密的戚继光,自然也受到了波及。他多次被人弹劾,被朝廷调往广东任职。三年后,戚继光因为再次被弹劾而被罢官回乡,又三年后,六十岁的戚继光病逝于家乡山东登州。因为张居正事件的影响,朝廷在戚继光身故时,并未给予任何抚恤,直到后来其子上疏恳请,皇帝方才下诏予以祭葬。万历末年,朝廷才给戚继光谥号“武庄”,天启年间,改谥“武毅”,崇祯年间,朝廷在他的家乡登州,为他建祠祭祀。
平素闲暇之时,戚继光也没有忘记将自己的带兵经验保存下来传给后人。他先后写就兵书两册,一为《纪效新书》,一为《练兵实纪》,此二书乃戚继光一生经验总结,在我国的军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戚继光一世戎马,平南倭,御北掳,为国家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人虽殁,但他的一颗丹心,一腔碧血,将永远留在神州大地上,留在史书工笔间,留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