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是非在一身——刘娥

标签:
杂谈 |
分类: 随笔 |
宋真宗皇后刘娥,是两宋历史上,第一位临朝执政的皇太后。自此以后,每逢幼主登基,便由太后监国,遂成宋代制度。而刘娥这一生的经历,也堪称传奇。刘娥是宋代蜀中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她父母早逝,自幼养于外祖庞氏之家。及长,为歌女, 歌声婉转,擅弄鼗鼓(拨浪鼓)。后来,刘娥嫁给银将龚美,并跟随龚美来到京城汴梁谋生。
到了京城后,夫妻二人贫乏不能自存,龚美就和刘娥商量,想让刘娥改嫁,以此换些银两度日。迫于生计,刘娥也同意了。龚美有旧交张耆,当时在宋太宗三皇子韩王赵元休府中任指挥使,通过这层关系,龚美将刘娥送入了韩王府。这位韩王赵元休,便是日后的宋真宗赵恒,他对刘娥一见倾心,宠爱有加,重赏了张耆和龚美。虽然赵恒与刘娥恩爱异常,但碍于刘娥歌女的身份,以及她二婚的事,赵恒一直没有办法给她名分,因此终日郁郁不乐。赵恒之父赵光义看到赵恒形容憔悴,便向赵恒的乳母询问出了什么事,这位乳母本就对刘娥颇有微词,于是就把刘娥入府的事跟赵光义说了。赵光义听说儿子爱上了一个身份卑微的歌女,并为此魂不守舍,顿时勃然大怒,当时就把赵恒找来,狠狠训斥了一顿,并且下旨命他立刻将刘娥逐出府去。皇命难违,赵恒没有办法,只得让刘娥搬出王府,但要让他跟刘娥从此彻底一刀两断,他又办不到。想来想去,他决定将刘娥暂时安置在自己的亲信张耆家中,这样,两个人还能时常见面。那张耆也是个知趣的人,自从刘娥搬到自己家后,出于避嫌的缘故,他就不再回家了,在外边另找了宅子居住。赵光义虽然不知道赵恒与刘娥依旧如胶似漆,但赵恒思念着刘娥,他是知道的。为了断掉儿子的念想,赵光义在此次事件不久之后,下旨给赵恒赐婚, 为他娶了北宋开国功臣潘美的孙女为妻。成婚以后,赵恒依旧经常与刘娥密会。
在宋太宗赵光义逝世后,赵恒继位为帝,赵恒是北宋的第三位皇帝,是为宋真宗。宋真宗做了皇帝以后,立刻就把刘娥接进了宫里。刘娥进宫的时候,宫中已经有了郭皇后和一众妃嫔,刘娥暂时没有名分。刘娥对此并不在意,与后宫众人也都相处和睦,对郭皇后尤为敬礼。当时宫里有个杨淑妃,与刘娥感情极好,亲如姐妹,终刘娥一生, 两个人一直相互扶持,风雨同舟。在进宫数年后,刘娥被封为美人,此后一步步晋为德妃。刘娥身世孤苦,父母早亡,娘家早就没人了,她便将自己的前夫龚美认作兄长,龚美自此改姓为刘,唤作刘美。又过了几年,郭皇后去世,宋真宗想立刘娥为皇后,寇准、李迪、向敏中、王旦等一班前朝重臣,皆认为刘娥出身低微,不堪为后,因而激烈反对,刘娥险些因此与皇后之位失之交臂。后来,宋真宗与刘娥想出了“借腹生子”的办法。刘娥的侍女李氏,被宋真宗宠幸并生下皇子,这孩子被刘娥养为己子,他就是后来的宋仁宗赵祯。赵祯的生母李氏,在刘娥掌权之后,被封为宸妃,派去守宋真宗的陵寝永定陵去了。因为有了这个皇子,宋真宗才堵上了群臣的嘴,正式册封刘娥为皇后。虽然刘娥最后还是做了皇后,但大臣们的态度,在她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从此,她开始发展自己在朝臣中的势力,与丁渭、曹利用等人结成政治同盟,伺机反击。这次封后事件,也是日后她与寇准等人一系列激烈交锋的开端。
身为皇后,刘娥不仅能处置后宫之事,就连前朝政事,她也多有参与。宋真宗每次批阅奏疏的时候,都是她在旁边陪着,有时候宋真宗遇上什么疑难之事,她还能给出出主意。她性格恭谨,见识周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宋真宗越来越看重她。才干是一把双刃剑,宋真宗在倚重刘娥的同时,也猜忌着她。宋真宗晚年体弱多病,国家大政,多决于皇后刘娥之手。宋真宗担心如此下去,刘娥会危及赵家江山,便与心腹大臣周怀政、寇准等人密谋,想让太子赵祯监国。不想事为刘娥所知,面对刘娥的质问,宋真宗矢口否认,说他没说过这话,是寇准假传圣旨。于是寇准被罢相,取代他成为宰相的,是刘娥的党羽丁渭。同样参与此事的周怀政,知道刘娥不会放过自己,遂密谋发动兵变。他想要废掉刘娥,拥立太子登基,使宋真宗为太上皇,让寇准官复原职。就在兵变前夜,此事被人告密,周怀政被杀,刘娥假传圣旨,将寇准削去莱国公爵位,外贬。病榻上的宋真宗对此毫不知情,还频繁询问左右侍奉之人,为何多日不见寇准。左右皆惧刘娥之威,无人敢言。
宋真宗驾鹤西去后,太子赵祯继位,是为宋仁宗,宋仁宗尊刘娥为皇太后。宋仁宗年幼,刘娥垂帘听政。当时的刘娥手操政柄,威震天下,就连皇亲宗室中最有威信的燕王赵元俨,也不得不避其锋芒,称病在家,多年不上朝。丁渭与曹利用二人,自以为是刘娥的功臣,遂日渐骄横。刘娥先是在群臣的支持下,将丁渭革职抄家、外贬崖州。而后又借口曹利用侄儿谋反,将曹利用照丁渭例外贬,曹利用在外贬途中自尽。
宋真宗最是迷信“天书”、“祥瑞”等事,还曾得到过上天给他的“天书”,为此,宋真宗在全国大举兴建道观。刘娥当政以后,下令将“天书”,与宋真宗一起下葬,并停止全国所有道观的修建活动。为了禁止朝堂上朋党之风蔓延,刘娥想了一个妙招。她以想要推恩群臣家属为名,令群臣都写下了自家亲属的名单,她把这份名单,贴在了自己书房的墙上。每逢官员升降,她总要看看名单,依据名单来思考哪些人该升,哪些人该降,以此来平衡朝中势力。此外,在刘娥当政期间,还发行了交子纸币,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纸币。
刘娥的性格非常矛盾,她是有私欲和野心的,但又非常要面子,想要保全身后声名。宋仁宗生母李宸妃去世后,她本想密不发丧,草草收葬了事。最后是宰相吕夷简,以保全刘氏家族为言,再三力劝之,刘娥才同意以太后之礼厚葬李氏。后来刘娥身故,宋仁宗身世,也大白于天下,时人多有说刘娥薄待李妃者。宋仁宗信以为真,甚至发兵围了刘氏府第。直到亲眼看见李宸妃的尸体,看到她是以太后的礼节下葬的,宋仁宗方才罢兵。之后宋仁宗哭着去刘娥的灵位前道歉,他说:“大娘娘(宋仁宗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从此,可一生清白了。”此后,宋仁宗愈加厚待刘氏族人。刘娥至死不肯归政宋仁宗,她自己也曾公开问过大臣们,在他们眼中,武则天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朝臣们的回答是“唐之罪人,几覆社稷。”刘娥闻言,为之默然良久。群臣之中,有刚直忠正之士,自然也不乏阿谀奉承之徒。那些渴求“从龙之功”的人,一直在鼓动刘娥仿效武则天登基称帝,有上疏的,也有给她献《武后临朝图》的。刘娥将奏疏和画全部撕碎,扔在地上,愤怒地说:“老身至死,不负祖宗。” 在病体沉重之际,刘娥不顾群臣反对,坚持穿龙袍、戴天子冠冕去太庙祭祖。事实上,这并不是刘娥第一次穿戴天子袍冕,当年的太后册封典礼上,她就穿戴过。虽然她的袍冕减去了一些配置,但这样做,毕竟是违背礼制的,所以她每次这样做,都会遭到百官的强烈抵触。但就在人们震耳欲聋的反对声中,刘娥依然两次穿上了天子服饰,这足以窥见,在刘娥的心里,一直有一个武则天的梦。这次祭天之后,刘娥便病得卧床不起,可即使如此,她依然不愿脱去这身天子礼服,不愿摘去头上那顶天子冠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才用手使劲拉扯身上的衣服。宋仁宗不明白她的意思,大臣们告诉皇帝,刘娥是不想以这身装束,去地下见先帝。于是宋仁宗命人为刘娥更衣,刘娥这才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宋仁宗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五月十一日,六十四岁的刘娥病逝,谥号为“章献明肃皇后”,葬于宋真宗永定陵。
刘娥矛盾的性格,造就了她矛盾的一生,也导致了当时以及后世,对她极为两极化的矛盾评价。有人说她是千古贤后,也有人说她是乱国奸妃,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