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士无双——陈永华

(2022-06-01 11:03:30)
标签:

杂谈

分类: 随笔

国士无双——陈永华

陈永华,字复甫,福建漳州人。陈永华为郑成功军师,也是开发台湾的功臣。台湾现在,还流传着陈永华的许多事迹,还保存着当地人为了纪念他而兴建的庙宇。


陈永华的父亲,是明末进士陈鼎,曾任福建同安县教谕(教育局局长)。清军南下,同安城破,陈鼎自尽而亡。当时的陈永华,还是个十五岁的青年,已经考中了秀才。为躲避战乱,陈永华不得不前往厦门隐居。数年后,郑成功攻占厦门,郑成功志在恢复明朝江山,有求贤之心,于是有人把陈永华推荐给他。陈永华与郑成功纵论时局,深得其心,郑成功称赞他为当世卧龙。自此,陈永华入郑成功幕府赞画军政,郑成功对陈永华颇为倚重,还让他做了儿子郑经的老师,以上宾之礼相待。


南明永历十二年(公元1658年),郑成功欲兴北伐之兵,其麾下文武皆以为不可,独陈永华力排众议,坚定支持郑成功。郑成功大喜,于是决计北征,留陈永华辅佐世子郑经守夏门。郑成功的北伐军原本势如破竹,可惜郑成功本人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进攻南京的时候过于轻敌,中了诈降之计,最终致使北伐大业亏一篑。


北伐还师后,郑成功将目标瞄准了被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南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同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病逝,子郑经袭延平王位。郑经待陈永华始终敬礼,凡事必与之商议,二人名为师徒,情犹兄弟。


南明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清军连破郑军于金门、厦门,郑军退守铜山岛。此时人心惶惶,郑军中多有降清者,就连郑经本人,也动过投降的念头,后赖陈永华等人力劝而止。此后,郑经退守台湾,将一应军政大事,全权交给陈永华处理。


陈永华对台湾最大的贡献,是他对台湾文化事业的建设。陈永华向郑经建议,在台湾仿照中原体制,“建孔庙,立学校,兴科举”。陈永华的种种举措,极大地完善了台湾的教育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台湾文教日后的发展。


关于台湾的经济,陈永华也有他自己的办法。陈永华鼓励台湾军队开荒屯田,自给自足。台湾山地多产甘蔗,陈永华就让台湾军民大规模提炼甘蔗糖,然后卖给日本,以出口贸易,来缓解台湾的财政压力。面对清朝方面的“迁界禁海”,陈永华则让台湾官员对清朝沿海官员大肆贿赂,以走私买卖,来拓宽台湾的生存空间。


在陈永华苦心经营台湾数年后,原本为化外之地的台湾,也逐渐有了欣欣向荣之意。正值此时,三藩之乱爆发,郑经也率军进入内地,以图进取。临行前,郑经也像当年父亲郑成功一样,留老师陈永华,辅佐其子郑克臧守台湾。几年之后,三藩被清朝平定,郑经再次败回台湾。


树大招风,权重遭忌,自古皆然。陈永华在台湾掌权多年,素为郑成功父子所信重,且又是郑经长子郑克臧的岳父。处在陈永华这个位置,自然会招来一些小人的嫉妒,冯锡范与刘国轩,就是这样的小人。


冯锡范和刘国轩,都是郑氏大臣,可此二人忌贤妒能,一直想方设法排挤陈永华。郑经自内地兵败返台后,整日郁郁寡欢。见此情景,冯锡范、刘国轩这两个人,就想出了一条毒计。由冯锡范出面找到陈永华,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模样,说郑经这次师出无功,都是为臣者辅佐不利的过错。为此,他冯锡范,愿意和陈永华一起上疏辞职,从此归隐林泉,不再过问政事。陈永华磊落君子,哪知其中鬼蜮伎俩,他痛快地答应了。可是第二天,陈永华上奏辞职的时候,冯锡范却毫无动静。郑经接到陈永华的辞呈,本来还想劝慰挽留一下。但冯锡范和刘国轩,一直在郑经旁边煽风点火,说陈永华多年劳苦,是该让他休息一下了。郑经一想也对,也就同意了陈永华告老的请求。


经此一事,陈永华才真正认识了冯锡范、刘国轩之流的为人。陈永华对自己莽撞辞职的行为深感后悔,但为时已晚,一切,都已是覆水难收。归家月余,陈永华就抑郁而终,一代国士,操劳一生,就此落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罗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