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之死的启示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史海闲话 |
张作霖张大帅的死,给了我一个很重要的启示,人不能置没有用的气,不能较没有用的劲,要讲求实效才行。比如对于当时的张雨帅来说,前有步步紧逼的北伐军,后有已经撕破脸的日本人,这时候对他来说,活着最重要。所以说,当时首当其冲的要务,是他能活着回到东北。只要他能平安回去,那么一切就还有余地,倘若他在返乡途中出了什么意外,局面势必难以收拾。
当时他已经收到风声,由于他不肯承认在郭松龄反奉时同日本签订的条约,日本人可能会对他下杀手。也有人劝过他老人家,说为了以防万一,您应该乔装改扮,悄悄地回去。可老帅不同意,他执意要坐着专列,风风光光地回到关外去。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当初怎么来的,现在还怎么回去,他老张就是要和小鬼子掰掰腕子,看这些东洋小鼻子能把他怎么样。结果只因这一念之差,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
我经常想,如果大帅当初听了劝,可以委屈委屈化妆成农民,再赶个驴车,悄无声息地返回东北,一路上安排人手妥为保护,也许就什么事都不会有。老张平时接触的,全是日本方面有头有脸的人物,普通的日本兵不一定认得他,理论上,这个方案成功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我并不是毫无根据地信口胡说,后来张学良从平津前线返回东北奔丧时,吸取了父亲的前车之鉴,他所采取的,就是上述办法,而且成功了。略微有所不同的是,张学良把自己扮成了伤兵,他是坐奉军自家运伤兵的闷罐车返奉的,路上虽然也遭遇了日军的多次盘查,但是有惊无险,一路平安。
从父子二人的处世方式来看,老帅是宁折不弯,少帅是宁弯不折。老帅这辈子,件件事情办得都很漂亮,最后吃亏,唯独就吃亏在他这个“宁弯不折”的倔脾气上。老爷子就不应该跟小日本儿置这个气,较这个劲,如果他不坐火车,而是赶着驴车回到了东北地界儿,那后来的历史,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