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阅读让核心素养开枝散叶
——参加语文名师成长大讲堂有感
课堂是主阵地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能细悟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复咀嚼精华之处;注重新课标的落实方式,巧妙贯穿课堂始末,那才真正算得上是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
文本解读中的语言建构归根结底是语言形式,思想方法及其意义的建构,理论很明白,但要把这些毫无痕迹渗透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却并非易事,需要我们自己有对文本语言的敏锐性和引导学生领悟的艺术性,这也是我们语文老师要多下功夫的地方。
在课文《搭石》中一个“伏”字的品析中,材、休、床和李四个字的“木”作为偏旁的书写结构比较中,从语言、观察、审美、文化入手,让学生了解汉字文化,形成思维比较,最终感受语文之美和人性之美。
再如《消逝的罗布泊》,围绕“仙湖”、“消逝”、“盲目”三个词的品味和揣摩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连字组词,追溯字源讲解汉字等方式,品味文本中的情感触点,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既能够领略文字的美妙,又能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并且在思想上能够和文本、作者、教师产生碰撞而激发火花,既感受到温度,又感受到深度。
当然,每篇文章教学理念的设计,不仅要看所属的典型文类(记叙文、说明文、散文、小说和古诗等),也得看看单元定位,以此来一篇带一篇,一篇带多篇,一篇带一本,一篇带一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语文的核心素养。
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把课堂作为主阵地,以教材为例子,以关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为基础,在语文文字的建构与运用中发展思维,提升审美,传承文化,使之相互融洽,共同发展。
阅读是大天地
引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老师自己要做一个读书人。语文教师的读书决定着语文教育的格局,打开格局靠读书。如果教师不读书,那么他的精神必定是荒漠化的,对己谈不上真正的职业发展,对学生的教育势必是贫瘠的。
我们语文教师要把读书当成生活必要的丰富与润泽,让它融入自己的生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把世界当做课本。无论是教学教育类,还是文学作品类,抑或是历史、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等领域的优秀作品,都要有所涉猎,相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最终决定教师生涯所能达到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激发并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中感受真善美;在阅读中让情感的冲动自然而然倾注笔端;在阅读中滋养人文底蕴,培养科学精神;在阅读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在阅读中明确责任担当,注重实践创新。让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根脉源远流长,不断涵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心灵。
工作室成员:谢科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