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女》教案
(2017-11-17 08:23:16)《静女》教案
海门中专
科 |
语文 |
教学内容 |
《静女》 |
|||
课 |
1课时 |
授课对象 |
15J08 |
|||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积累字词,理解诗歌的含义并能熟练背诵这首诗歌。 |
|||||
2.过程与方法:理解文中主人公的感情变化,分析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掌握《静女》的表现手法。 |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感情,吸收有益的成份。 |
||||||
教学重点 |
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
|||||
教学难点 |
学会比较分析,学习《静女》的表现手法。 |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
|||||
教学准备
|
教师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布置任务单;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完成预习任务。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学生活动 |
教师活动 |
设计意图 |
||
创设情境 诗意导入 |
由荷尔德林的诗“世界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为导入,引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
学生感受诗歌魅力,走进《诗经》。 |
诗意导入,渲染诗歌魅力。 |
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学习欲望。 |
||
活动一: 温故知新走进《诗经》 |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 2.按表现内容,《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
学生回顾《诗经》常识。 |
|
|
||
活动二: 诵读涵咏 感知诗意
|
1听范读、学生自由朗读 2.字音、字义、通假字讲解 3.全诗梳理 |
理解字词,疏通诗歌大意。 |
教师明确知识要点 |
让学生了解《静女》的基本内容。 |
||
活动三: 品读鉴赏 探寻诗情
|
1.《静女》描绘了几个镜头? 明确:相约、相赠、相悦 2.《静女》刻画了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明确:女子:娴静美丽、活泼可爱…… 男子:憨厚淳朴、痴情有爱…… 3.《静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1)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2)细节和心理描写; (3)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 4.归纳主旨 |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深入探讨理解《静女》,探寻诗情。 |
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静女》 |
让学生走进《静女》,真正感受诗歌。 |
||
活动四: 拓展延伸 比较鉴赏
|
《诗经》中的爱情恋歌 1.《诗经·周南·关雎》 2.《诗经·秦风·蒹葭》 全诗总结 |
学生赏析诗经中关于爱情的经典诗歌。 |
教师点拨指导 |
让学生感受爱情的美好,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
||
课后作业 |
用最精彩的语言改编《静女》,形式、文体不限。 |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
教师课后点评 |
深化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
||
板书
|
静女 |
|||||
教后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