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墩墩

(2024-01-05 15:10:51)
标签:

杂谈


    记得小时候,家里做饭用的风箱,在我们西府,叫做风槛的。拉风箱要坐着的,坐的那个东西,常见的不是凳子,儿时一个黑不溜秋的木墩子,在西府叫墩墩。墩墩由经年的树根、树桩、树疙瘩粗制滥造而成,只要上下基本平整、底座把稳,便可充任在厨房灶间,因貌陋而不能出现在外间以示外人,所以在很多人家里都有这个虽“不足与外人道”却始终发挥着坚实作用的古老物件。
     这种墩墩有单体成型的,有“三足鼎立“的,有异形可奇的,也有拙朴难耐的,但共同的特点就是沉郁地黝黑着,经年累月的黝黑,不仅仅是历经无数次臀部的重压且拉风箱时的负重摩擦,且是一天到晚地柴烟缭熏、灶火炙燎,并长长久久地在一个地方“稳如磐石”地孤“坐”着。家里几乎每个人都要“光顾”它的,坐的姿势也一样,只是因为大人小孩胳膊的长短,而对它的位置作以方寸间的调整,墩墩便在灶间这一片方寸天地间腾挪转圜,不论谁在它的上边“斗转星移”。墩墩所“承受”的,可不止这些。小时候,在灶间给大人烧锅可不仅仅是个力气活,关键是单调,风箱推也好、拉也好是需要些力气,而且吗,风箱的材质和质量也决定着所需要力气的大小。一般来说,高水平的木匠用桐木做的风箱,轻巧灵便,风大还不重;如果不是桐木的,且是一般得木匠师傅所工,不仅笨重且感觉不到出风对应的大,拉风箱便成了让小孩子们畏惧厌烦的活。且在许多做饭过程中,对火的需要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需大火,有时需文火;有时需烧硬柴,有时只需麦秸秆;有时需两边分开烧,有时还需要烧到后锅。等等,不一而足。孩子们尤其是男孩子哪有这个耐心和技术,往往在大人的指教声中要么烟太大火起不来,要么该火小的时候却小不下来以至于糊了锅底,脾气暴躁失去耐心的母亲便会大声呵斥着让“滚”,这个挨了呵斥的“受气包”便极不服气地站起来,临走前,要偷偷摸摸地踢一下“墩墩”,要把自己收到的气和委屈撒到“懵懂无知”的墩墩上,墩墩何辜呀!
      这种墩墩在我们西府一带,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岁月里,几乎家家都有。老人们说,许多墩墩的“年龄”要比住的房子大,这个黑不溜秋、形状拙朴奇异的物件,几可与殷实家里的传家宝辈分相肩,但绝对不会被人津津乐道的,因为它太不值当了,是变废为宝的产品,虽有用且很实用却不能担大用,所以不论贫富之家,要树起家珍来,断不会想起家里还有个“祖传”的墩墩来。
    到后来,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先市吃饱,再是“白馍自由”,再到砖头房替代土墙房,再到现在的两层楼,吃穿用度愈来愈接近曾经梦想的城里人生活,西府人家里的摆设,从客厅卧室到厨房卫生间,何止是日新月异的变化,那个“奉献”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墩墩也在厨房里消失了,或者某个新灶房落成的时候 ,或者是新的灶具、餐桌餐椅更新换代的时候,或者是某个从城里回来的“洋学生”突然发现这个和周边极不和谐的“显眼包”的时候。被用大斧子劈柴烧了?还是被送给了光景差些还用得上的邻居人家,或者扔到堆积破烂家什的楼间角落里。悄无声息地来,默默无闻地发挥作用,又因为环境的变化而“跟不上时代”,“任人宰割”地被人抛弃了。墩墩的一生就这了,令人唏嘘感叹,尽管它浑然不觉,当然,它是不可能“觉”的。
      中学时候,学过贾平凹老师的一片散文,丑石,印象极深也十分困惑,丑的东西丑到极处竟然可以变美,大意如此。后来,知道自己到了中年,甚至步入中老年,才慢慢体味到个中意味。以物咏志,以物拟人,以景托爱,这都是文人、文学一以贯之的手法,只不过,没有点阅历,没有点沧桑,没有电曲曲折折的风雨雷电,怎能悟通其间的勾连,怎能把一个刚硬冰讷的石头,“点化”成一具若动若静、既坚又柔、似吟似思的,忽然间就有了灵气的“宝石”呢。
      这个世上,圣人是不世出的,所谓伟大杰出的人物也是很少很少的。大多数人注定是芸芸众生,其实就和这墩墩一样,决定不了自己的来处,很多情况下是被命运裹挟着,发挥着“被用”的作用,注定不能登堂入室、光宗耀祖,就连经风雨见世面的“选择”也绝不可能,就这样被“坐”着、摩擦着,在方寸天地腾挪转圜,终了,湮没于烟尘,对了,就叫隐入烟尘......
        所以,善待身边的每一个“墩墩”,因为,你也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下锅菜
后一篇:三人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