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儿童“神游”及“多动症”的危害

(2017-03-21 07:25:21)
标签:

杂谈

儿童“神游”及“多动症”的危害

第二十二章 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不管成人是惩罚,还是耐心地容忍这些失常儿童的漫无目标和不规范行为,实际上他们都是赞成和鼓励儿童幻想,并把它们解释为儿童心灵的创造性倾向。对这一点我有很深切的感受,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孩子四岁多,她经常夸她的孩子说:我的孩子可聪明了。我问:“怎么聪明了?你给我讲讲。”她说:“我的孩子很有创造力,你看嘛,我的孩子经常坐在那儿编故事,编着编着自己就哭了,编完后有时候就笑了,你看,我孩子要是没有创造力,哪能编这么多的故事?”我一听,糟了,这孩子发生神游了,但是他妈妈不知道,如果你告诉她:“你的孩子神游了!”她肯定不接受这个现实。她说:“你怎么能这么说,这叫有创造力?”最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孩子出现了问题,反而把问题当做优点。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孩子用教具“做蛋糕”、“摆家家”,当时很多人问:“是让孩子这样做呢?还是不让他这样做?”我当时思考了一个多月,我觉得这是神游。那么多的孩子还在“摆家家”,要不然就坐在那儿,他当爸爸,她当妈妈,我知道其他的幼儿园经常有这种活动,假装当丈夫,假装买菜,假装过家家,假装做.......把它称为兴趣课,叫角色游戏。一次,我到我同学家有意识地拿一些东西给孩子做心理测试。同学的孩子2岁多,他的语言能力很好。我问他:“你给阿姨说说,今天做了什么?”孩子站在那儿想了一会儿说:“草,呜---起来了,天上的飞机,呜--过去了。”作为成人,你能想象出草“呜”长起来了吗?草跟飞机又有什么联系?他妈妈笑了,说:“是这样的,今天跟儿子在院子里除草的时候,正好有一架飞机从天上飞过去。”这种状态是正常的,因为他在描述一个情境。我们再看另一个孩子也是刚来幼儿园,他在呆呆地看着窗外,老师过去问他:“你看什么呢?”那小孩说:“有一只胳膊在飞呢!”这是明显的幻想、神游。

神游也借助于玩具,借助于玩玩具的活动。孩子感到自由以后,有些孩子不操作教具,而在不断的玩,就是“过家家”这些事情,第一年这种现象特别严重。我有点担心,后来我产生了两个想法。一个是孩子存在的神游将继续一段时间,另一个想法是,是不是孩子在模仿期没有得到满足呢?他是还在继续一种模仿吗?模仿期在一岁半的时候来临,两岁的儿童是最喜欢模仿的,你去买菜他就提个筐,你擤鼻涕,把纸扔进纸篓,他就不断擤鼻涕,不断地把纸扔进纸篓,会把你的纸都用完,你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我当时想,是不是这些孩子在模仿期没有得到满足呢?我们的幼儿园每个班都买了全套锅碗瓢盆家具,刚开始,孩子蜂拥而上,玩了不到一个月都丢了。这是一拨孩子,可是在后三年的发展中,这种情况就不那么严重了,其中大部分孩子不把教具当作某种玩具,过家家的现象没了,显然这和模仿无关。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的最好办法。

蒙特梭利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真实的。蒙特梭利教育包括戏剧课,很多人以为蒙特梭利教育的戏剧课,可能是让孩子扮演角色,你当妈妈,我当什么爸爸。不是,这里所有的戏剧课就是到真实的地方去。比如说商店、医院、邮局、火车站.......如果今天的戏剧课是到医院去,那老师就领孩子去挂号,看病。所有的情境一律是真实的。比如听诊器,我们幼儿园就买真的听诊器让孩子去听。

在成人看来,儿童是真的,但儿童活动的对象可以是假的,于是成人就对儿童假装起来,儿童只好把它想象成真的。成人教儿童观察他自己用积木搭成的马、城堡或火车,儿童的想象力可以给任何物体一种象征的意义。但是,这就在他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幻想的景象。一只旋钮变成了一匹马,一张椅子成了御座,一粒石子,变成了一架飞机。儿童可以玩他们得到的一些玩具,但是这些玩具产生了各种幻觉,未能提供更现实的、实在而富有建设性的接触。儿童得不到爱时,一切危机都出现了,这就是儿童产生歧变的一个过程。

蒙特梭利说:成人认为,对儿童的随意活动来说,玩具是发泄精力的唯一渠道。但是我们蒙特梭利幼儿园的大部分家长都说,给孩子买的玩具玩几天就不玩了,甚至有的拿回来玩几下就扔掉了,当然,玩具的生命若能达到一个小时,它就是有意义的。

但是儿童对蒙特梭利教具的喜欢长久不衰。有的孩子在这儿呆了三年,每天依然在不断的操作这些教具。因为蒙特梭利教具具有教育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儿童每次重新操作都有新的发现。他不断的操作,不断的发现秘密,正好给儿童提供了一个心智长久发展的工具。像长棒,有一个孩子操作长棒达3个月,他有时候把它立起来摆,摆完了以后就开始摸,一个接一个地摸。老师心想他怎么是这样,但是他就是这样,摸完后,他又拿起最短的那根长棒,开始一根一根的比,比完了以后一推,“哗.....”长棒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了。这里头肯定有很多孩子需要的东西,否则,他怎么能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去操作同样的东西?也就是说,这套教具恰恰能够让儿童的精神胚胎实体化,他达到了这样的目的。

许多玩具的寿命是很短的。我常想,蒙特梭利教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有规律的。儿童天性喜欢规则,并为发现规则而充满喜悦,这种喜悦又会促使儿童进行更高的,自主自觉的智力活动。儿童通过心智的发展,不断地对教具改变操作方式,然后根据操作的熟练程度继续发现它内在的秘密。但这一切必须在儿童自由自愿的情况下进行,他可以工作,也可以出去玩儿。若做不到这一点,它的发展是谈不上的。但成人总在猜测儿童。蒙特梭利说:“尽管儿童很快就会厌倦他的玩具,并把它们搞坏,但成人这种信念还继续存在着。”所有的成人还是要不断的给孩子买玩具,让儿童去玩,认为玩具就是世界上能够赋予儿童智慧的唯一东西。蒙台梭利说:“玩具是这个世界赋予儿童的唯一的自由,但儿童应该在这个宝贵的时期为更完善的生活奠定基础。”而这个基础却需要儿童内在的心智发展来完善。成人眼中的玩具只有不被儿童看作玩具的时候才是有用的,但成人不知道。所以在许多学校、成人以及许多爸爸妈妈的心目中,恰恰是儿童的这种分裂被认为是最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我们当看见儿童“真玩”玩具的时候,我们当听见儿童编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就认为这个孩子极有想象力。

一个正常儿童不会这样做的,他才刚刚生下来几年,他所有的经历跟他内在所有的需求都不断地告诉他“去认识这个世界,去发展自身”。他的每一分钟都要让他活动再活动,但这个孩子却坐在那儿编故事,像是一个老人做的事情。

一天有一个老师跟我说:“我们班新来了一个孩子,我感觉他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坐在车上,好像很老实,什么也不想,就坐到那儿一动不动。”我说:“这孩子可能是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她说:“正是。”一个孩子是不可能坐在那儿的,坐在那儿不动的,这是一个老人的状态。一个是刚刚升起的太阳,一个是将要落下的太阳,两种对世界感知完全不同的人硬是被配合到了一起。一个生命刚刚开始,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另一个生命则快走到了尽头,靠回忆度日,而我们却把这两种人放在一起,根本谈不上教什么,那种心态就会把儿童影响到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我们幼儿园有这样的孩子,刚来时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什么都不喜欢。你让他干什么都不参与,运动会不参加,公园也不愿去,就坐在看大门的爷爷对面,一坐两个小时。老师开玩笑说:“怎样的迫害才能把一个一刻不能停止活动的孩子搞成这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知道,一个孩子和奶奶在一起,奶奶最喜欢做的就是“包办”,当这个孩子发现马路对面的一只小虫子,他会很好奇地朝那个爬动的小虫子走过去,奶奶这时会毫不犹豫的把他拉走,他害怕出问题,惹麻烦。这种做法让儿童的精神分裂,儿童实体化的过程就被破坏了。

但当我们在幼儿园里为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儿童能够马上融入这种环境的时候,儿童的这种激动、幻想和坐立不安都能消失。我知道,在北京有一个专门治疗孩子多动症的学校,学校专门让孩子去玩,去摸一些东西,还弄来一些设备,一节课收很多钱,但我们知道儿童好动是长久造成的,要治愈他,也必须通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孩子倾听自己的心声,使他不断地活动,仅仅一节课是不能把孩子改变过来的。所以我对那位介绍北京这个学校的朋友说:蒙特梭利幼儿园没有一个好动的孩子,想让孩子正常化,就试试这种教育。

有一个叫狗狗的孩子刚开始特别好动。老师一转头,他就把他们班的杯子从二楼全扔了下来。他的动作极快,老师刚给他把大衣脱下来,挂到衣架上,去给另一个孩子脱衣服时,他已经把他的衣服塞到盆里了。他一看到你掉头就跑,因为他知道你要追他来了,他已经形成那种一看你就跑得更快的心态,他的动作极快,抓这个弄那个,结果把老师都要愁死了,我对他的家长说,我们双方配合,从今天开始,他干什么都不要说,哪怕搞破坏你都不要说,先让他调整自己,三个月以后,这个孩子就变了,有一天他妈妈等着接他,他在沙坑里玩,他妈妈对我说:“我真应该感谢幼儿园,我太满意了,才三个月,我的孩子在沙坑里已经能能玩两个小时了。”所以我对很多人说:“蒙特梭利幼儿园没有多动症患者,没有一个孩子是好动的孩子们总是能长久地坐在那儿不断的看不断的操作他们喜欢的东西。

蒙特梭利说,每一个孩子在进入蒙特梭利幼儿园的时候,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都是在家里形成的,所以在国际上孩子进入蒙特梭利幼儿园后,都有两个半月的时间进行调整。两个半月后,如果儿童还没有安静下来,还没有进入专注的工作状态,那就要对教师来一个检验:你可能给予孩子的爱与自由不够。如果再等待三个月后,还没有进入状态,老师就要自查:我给孩子的自由够不够?我到底哪儿做得不好?我可能不够爱孩子?家长是怎样的状态?这种自查马上就能让你找到原因。

有的孩子一周就进入状态了,有的孩子要一个月。一般状态下,孩子在两个月到三个月都能进入状态。只有那种五岁以上的孩子或是在其他幼儿园呆了很久的孩子,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你要不断调整他。他已经被压制的太久了,再加上吸收性心智眼看就要消失,所以你板他会很吃力,我们的老师们,比较害怕面对这种孩子。

我们现在为儿童所提供的环境,能够使儿童无目的的行为、好动的行为都变得有方向,蒙台梭利说;“他们的手臂和大脑成为渴望了解和真正认识他们周围现实的心灵的工具。对知识的探究现在已经代替了无目的的好奇。”大孩子的心理歧变更为严重复杂,那些曾经发生过的压抑,即使在自由的环境中,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泄期,因为神游是一种逃避,逃进游戏或逃入幻想世界常常会掩盖已经分裂了的心力,神游代表了自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这种自我逃避苦难或危险,把自己隐藏在一个面具之后,实际就是神游状态。对成人来说也是如此,当我们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总是处在一系列的幻想中进行喘息和自我安慰,如果一个成人真的变成这样的话,他内在的自我矛盾简直太大了,心理问题就像一堵墙壁,他冲不出这堵墙壁,他一直在里面进行游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外面的世界很广阔,他也想出去,但冲不出去,他不断的碰壁,不断的在自我挣扎中进行自我安慰。因为人类真的太苦了,没有人安慰的时候,他能进行自我安慰。有时候人们对自己撒谎,比如说谈恋爱,我发现很多女人都有一个特点,他已经发现这个男人身上有很大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可能是致命的,但她会对自己说,不是的,然后她马上给这个男人找一个理由帮助他“开脱”,等她结婚以后发现这个幻想破灭了,她痛苦不已,她会说:“你是个骗子。”

前不久,我看到一项美国人的研究报告,一个孩子,不管男孩还是女孩,她心中目中的第一个男人是她爸爸,他心目中的第一个女人是他妈妈。如果这个女孩得不到她父亲欣赏的话,她长大后会有一个特点,当她找到一位男士,她就会深深地依恋这个人,这个人绝对不能跟她“拉倒”,一“拉倒”她就痛苦不堪,她一定要在这个人身上得到肯定。你看很多人,如果对方告诉他她不爱他,本来他完全可以放开她去寻找新的爱情和幸福,但他不,你不爱我,我就要杀了你,你必须爱我。实际上他爱不爱她呢?他不爱她,他只是深深地依恋她,他在找什么呢?他在找他妈妈对他的肯定,在找她爸爸对她的肯定,人类的悲哀就是这样的,他(她)在童年已经形成了这个。

儿童“神游”及“多动症”的危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