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齐华讲座——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

(2020-04-02 11:03:36)
标签:

学习教育





一、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
回到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回到课标,重新认识“为什么教”    【为知识而教?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
回到课标,重新审视“怎么教”       【为知识而教?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
回到课标,重新把握“教到什么程度”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思考: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思维、素养、

二、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

教材→课标:回到课标找灵感

备课时,分析教材后,再到课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课标提出的要求,我们试图达到并找到合适的途径。
张齐华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 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 学符号建立方程1 、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 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学目标)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列表的方式找出规律、建立方程2,这样利于学生 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建模的过程。(教学建议)

例如,在方程3、不等式和函数的各部分内容编排中,应整体考虑模型思 想的体现,突出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教材编写)
 
张老师找到课标中关于方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材编写,着重强调了“模型“一词。因此确定模型思想是方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抓住”模型“的建立。之前的方程认识的模型就是天平,左右两边相等,但这不是真正地形,不是真正地数学思想。方程的模型思想是什么?是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认识已知数和未知数——通过已知数求未知数,建立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不等式和等式),只有等量关系才能求出未知数——方程的概念——练习中加深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才叫方程的理解。


课标→教材:回到原点看教材

张老师的案例《认识千以内的数》 
 
这部分的内容课标中的要求肯定是发展数感,培养数感。。。。。
 
活动1:用不同的方式表示300、870、987、555  (三个有代表性的数:整百数、整十数、快接近1000的数、三个数位数字相同的数)
四人小组完成
张齐华讲座——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


活动2:怎样从300、870、987、555数到1000

设计目的:一百一百的数,一十一十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多种数法


活动3:你愿意用小方块1个1个地数到1000吗?

数的过程是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活动4:下面3个数,给你怎样的感觉?

体会生活实际中的数,不同的情境,不一样的感受。

张齐华讲座——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