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齐华讲座——以“课标视角”看透数学教材

标签:
学习教育 |
一、为何要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
回到课标,重新理解“教什么”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回到课标,重新认识“为什么教”
【为知识而教?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
回到课标,重新审视“怎么教”
【为知识而教?为思维而教?为素养而教?】
回到课标,重新把握“教到什么程度”
【基于教材?超越教材?】
思考: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思维、素养、
二、如何带上课标视角看教材?
教材→课标:回到课标找灵感
备课时,分析教材后,再到课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课标提出的要求,我们试图达到并找到合适的途径。
张齐华老师的《认识方程》一课
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
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 学符号建立方程1 、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
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 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教学目标)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列表的方式找出规律、建立方程2,这样利于学生 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建模的过程。(教学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列表的方式找出规律、建立方程2,这样利于学生 理解方程的意义,体会建模的过程。(教学建议)
例如,在方程3、不等式和函数的各部分内容编排中,应整体考虑模型思 想的体现,突出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的过程。(教材编写)
张老师找到课标中关于方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教材编写,着重强调了“模型“一词。因此确定模型思想是方程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要抓住”模型“的建立。之前的方程认识的模型就是天平,左右两边相等,但这不是真正地形,不是真正地数学思想。方程的模型思想是什么?是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张老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认识已知数和未知数——通过已知数求未知数,建立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关系(不等式和等式),只有等量关系才能求出未知数——方程的概念——练习中加深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等量关系才叫方程的理解。
课标→教材:回到原点看教材
张老师的案例《认识千以内的数》
这部分的内容课标中的要求肯定是发展数感,培养数感。。。。。
活动1:用不同的方式表示300、870、987、555
(三个有代表性的数:整百数、整十数、快接近1000的数、三个数位数字相同的数)
四人小组完成
活动2:怎样从300、870、987、555数到1000
设计目的:一百一百的数,一十一十地数,一个一个地数,多种数法
活动3:你愿意用小方块1个1个地数到1000吗?
数的过程是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
活动4:下面3个数,给你怎样的感觉?
体会生活实际中的数,不同的情境,不一样的感受。

前一篇:2020年03月26日
后一篇:张齐华讲座——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