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9-11-04 20:31:57)
标签:

教育

分类: 文章发表

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第一张,认识这是谁吗?(出示图片)

生:千里眼,我在《西游记》里看到过。

师:他最大的特异功能是什么?

生:千里眼可以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

师:再看看第二张图片。这个人是——

生:顺风耳。顺风耳的听力特别好,他能听到很远的地方的声音。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词——

生:腾云驾雾。

师:读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个神仙?

生:太白金星,他经常踩着一朵祥云就来了。

生:我想到的是孙悟空,他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

师:我们再来看一个词,大家一起读出来。

生:呼风唤雨。

师:有没有想到谁?

生:我想到了风婆。

生:我想到了雨神。

师:刚刚我们说到的全都是 “神仙”。在神话故事中,他们能做到很多人类无法做到的事情, 因此古代人民也经常借用这些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如果王老师告诉你,我也有这样的本领,你们信不信?

(学生有的说相信,有的说不相信)

师:爸爸到上海出差打电话给你,你能听到这千里之外的声音吗?

生:能。

师:妈妈出国了,通过监控能看到你在家的表现吗?

生:能。

师:乘坐飞机,四周都是云

雾,有没有腾云驾雾的感觉?

生:有。

师: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奇妙,曾经只有“神仙”才能做到的事情,今天我们都可以做到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呼风唤雨已经不再是件艰难的事情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呼风唤雨的世纪》。看老师写课题,请同学们注意看,这个“呼”字和 “唤”字一样都是口字旁。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叫“世纪”,谁知道什么是“世纪”?

生:100年就是一个世纪。

点评

课前谈话中利用学生熟悉的神仙人物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了“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等词语,同时引出课题,顺便解释了“世纪”一词。开头部分设计很是用心,效率很高。教师组织的导语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十分自然地引出课题。课题中的“唤”是生字,也是要求学生书写的字,教师板书时做了特别提醒。“唤”字书写难点是倒数第二笔 长撇,教师如果能针对这个书写难点提醒一下则更好。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二、紧扣重点词,学习提问策略

(一)层层深入,发现提问方法

师:同学们,这一课的题目是“呼风唤雨的世纪”,呼风唤雨,这 个世纪的变化该有多大呀!都有哪些变化呢?打开课本,请你认真 地读一读这篇文章,注意把字音 读准确,同时画出这个世纪中的 发明和发现。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勾画)

师:谁来把屏幕上的句子读一读?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学生读)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在这段话里有一个词绝对是重点?谁来说说看?

生:我觉得是“呼风唤雨”。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呼风唤雨”这个词反复出现,肯定很重要。

生:加上课题中的“呼风唤 雨”,这个词一共出现了四次。我们经常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人 家都说四遍了。

师: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词,我们肯定不能轻易放过它,那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一个特殊的符号把它标记出来,比如画个重点符号。

师:把它标记出来是个不错的方法。

生: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可以重读这个词。

师:重读法,不错。你来试着读给大家听。

(该生读,强调“呼风唤雨”)

师:面对这个非常重要的词语,还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理解它的意思,在旁边写出来。

师:那谁来说说“呼风唤雨”的意思?

生:呼风唤雨原指神仙道士行使刮风下雨的法术,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有时也比喻反动势力的猖狂活动。

师:我想问问,你刚才说了两个意思,在这儿你选哪个意思?

生:我选“能够支配自然”这个意思,就是说有很大的本领,大有作为。

师:把重点的词语画下来,并且重读了,理解了意思,很好。我们还可以怎么做?

生:可以针对“呼风唤雨”提一些问题。

师: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这个主意很好。在我们刚刚读的这段话中作者就提了两个问题,谁发现了?读给大家听一下。

生(读):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

师: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要呼风唤雨?

生:怎么样呼风唤雨?

师:同学们,我们抓住重点词,可以画下来、重读、理解意思,还可以根据重点词提出问题,这样的学习方法非常好。编者也是这样做的,他提出了问题,并且批注在了旁边。谁把作者的问题读给大家听?

生: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

师:大家都清楚了,以后遇到一个重点词我们可以怎么办呢?生:除了勾画、重读、理解意思,我们还要学会抓住这些重点词来提问,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

点评

这个环节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提问的方法。教师出示课题和课文开头几句话,先帮助学生发现句子中“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语,然后利用课文里提出 的问题和课文旁批中编者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自己提问。其实抓重点词只是提问方法之一,过于强调反而会限制 学生的思维。比如这几句话如果 不拘泥于“呼风唤雨”这个重点词,可以引导学生从更多的角度提问,如“课文为何要连用两个问句,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课文 第一段为何要单独成一段”等等, 这样的指导是否对学生多角度提 问更有价值?

(二)从扶到放,运用方法提问

师:同学们,抓住文中的重点 词提问这个方法的确特别好,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找到关键词才行。屏幕上出示的是课文中的两段话,这两段中都有重点词,你 们自由读一读,看能不能找到重点词?(出示段落一:)

在 20 世纪 100 年的时里, 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 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出示段落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学生默读思考)

师:第一段话的重点词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发现”和“发明”。这两个词是近义词,很像,而且在这段话中还出现了两次。

师:挺有道理的。来,读一读这两个词,再读读这段话,强调一下这两个词。

(学生读词语和这段话)

师:面对这么重要的一个词不能放过,那就来提问吧。

生:在20世纪,人类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

生:人类是怎么发现的?怎么发明的?

生:是谁发现和发明的?

点评

教师设计“从扶到放” 这个环节用心是好的,先指导再实践,符合学生认识规律。需要讨论的还是重点词语。一个学生抓住 “发明、发现”当然不错,但是如果有学生抓住“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提问,难道就不可以吗?如果还有学生抓住“改观”和“改变”来提 问“这两个词语意思有何不同,能不能交换”,那么老师应该大大表扬,因为这个学生关注到了近义词细微的差异,词语如何准确应用, 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其实每个人提出的问题大多是不同的,提问角度不同,所抓的重点词语就不一 样。所以这处提问实践环节,如果教师不过度强调抓重点词语,而是让学生充分思考,大胆提问,这样对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更加有效。

师:我们再看看第二段话,你画出的重点词又是什么?

生:我画的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师:你为什么画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个词?

生:因为这两个词很特别,加着引号。

师:的确,这些很特别的词语值得我们关注。来,紧扣这两个重点词提出你的问题吧!

生:为什么要加引号?

生:“千里眼”和“顺风耳”过去指什么?现在又指的是什么?

师:同学们掌握了抓住关键词进行提问的方法,很好,提出的 问题也很有价值。下面就请同学 们再读课文,看看你还会提出哪 些问题。可以运用刚刚学到的抓重点词提问的方法,也可以用前面学到的其他方法来提问。大家既可以针对全文内容来提问,也可以根据部分内容来提问。除了针对内容提问,大家还可以就写法提问,或者从得到启示的角度提问。

(学生细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写在问题清单中。教师巡视指导。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点评

教师出示两个语段引导学生提问,好处是目标集中,便于教师集中指导,但是缺点也很 明显。因为教师发现问题的视角往往和学生不同,教师认为可以提问的语段,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提出问题。因此许多学生会揣摩猜测教师希望提出什么问题, 而不是学生阅读时的真问题。质疑提问是一种创造力的培养,绝对不可统一思想,切忌统得过死。要鼓励学生发现不同的重点词语,更要鼓励学生在文章的不同 之处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小组合作学习,梳理问题,填写表格。)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可以暂时不管的。

生:我们准备先删除不管的问题是:“是谁来呼风唤雨呢?靠什么呼风唤雨呢?”因为这两个问题课文中已经给出了答案,可以不用回答了。

生:我们组准备删除的问题是:“天体是什么?远洋船舶是什么?”我们觉得这两个问题跟课后题中的“什么是程控电话”一样,都不影响对课文的理解。

师:那你们觉得哪些问题很重要,需要解决?

生:作者为什么要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变化?

生:“发明”和“发现”有什么不同?

生:为什么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

生:“千里眼”和“顺风耳”现在指什么?

生:为什么作者说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地球村”?

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社会还有哪些变化?

点评

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有些问题有价值,有些问题价值不大。因此这里的问题梳理 很有必要。特别是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 哪些问题可以引发深入的思考,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梳理 这堂课提出的“哪些问题很重要, 需要解决”,引导学生联系刚刚提 出过的问题进行辨识,这样讨论非常有效。建议这里设计成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可以顾及到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效果应该会更好。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二)聚焦重点问题,读中尝试解决

师:刚刚我们提出了6 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不过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让我们先来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发明和发现有哪些不同?请大家好好读读 课文第 4 自然段,想想这段话中 写到的哪些属于发明,哪些属于发现。

(学生读书思考,然后交流)

生:“发明”的是程控电话、因特尔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

师:对,这些以前没有,后来产生了,这就是发明。发现的有什么呢?

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原子核世界的奥秘。

师:这些一直存在,不过之前并没有被人类找到。现在明白“发明”和“发现”的区别了吧?

生:明白了。

生:我知道了,要解答问题一定要好好读课文。

师:非常好。我们不仅要读 书,还要联系生活来思考。刚刚大 家还提到“千里眼”和“顺风耳”的问题。结合这段话,联系生活,谁 来说说生活中的什么是“千里 眼”,什么是“顺风耳”?

生:我觉得电视、报纸、网络都是“千里眼”“顺风耳”。比如昨天四川的地震,我就是通过电视新闻知道的。

点评

这个板块设计了两个内容——“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前一个内容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后一个内容与本单元语文要素无关。建议删去解决问题这个内容,引 导学生针对课文中其他内容继续提问,然后梳理交流。通过反复提问实践,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提出有质量的问题获得更加深切的认识和体会。

师:同学们,我们提问的时 候,不仅可以就课文内容提问, 还可以就作者的写作方法提问。我们再读读这段话,大家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默读思考,提出问题)

生:作者连着用了好几个“没 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师:是呀,作者用了那么多 “没有”来写百万年前的生活,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生:想表达当时的科技很不发达。

生:想写出过去和现在的差距很大。

师:这种方法真不错,我们也来用一用。同学们想想看,那时候除了没有课文中写到的电灯、电视机等,还没有什么?如果让你来 写,你会怎么写?

(学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写好后交流)

生: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冰箱,没有空调,也没有高铁,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生:那时候没有微波炉,没有电暖气,没有按摩椅,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

师:同学们再想想,现在有了什么?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写一写。

(学生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写好后交流)

生:现在有了汽车,有了高铁,有了飞机,太棒了!

师:他情不自禁地加了三个字“太棒了”,还有一个感叹号。我采访一下这位同学,如果把感叹号换成一个表情,你会选什么表情?

生:破涕为笑,激动不已!

师:人们靠着科技对世界进行了那么多的改造,原来没有的,现在都有了,原来不方便的,现在方便了,所以说这是一个——

生: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相信课文学到这里,大家对呼风唤雨一定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提了不少问题,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只解决了两个问题,其他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解决,以便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点评

 

最后安排了两次书面表达练习,先是模仿课文“没有— 没有—没有”的句式,再是用“有 了—有了—有了”写句子。利用课文创设情境增加学生表达练习机会,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技能。其实语文课只要时间允许,这样的练习设计值得提倡。当然,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仿句练习过于简单。如果以“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为开头,让学生用具体的事实举例 说明清楚,可以用课文中的例子, 也可以举身边的例子,是否更适合四年级学生的表达水平?当然, 这只是一种设计,还可以有更多更巧妙的设计。

总评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王老师的这个教学案例紧扣这一要素设计教学过 程,与教材编写意图完全相匹配。整个提问指导过程,先是示范指导,再是出示典型句子引导学生实际操练,最后再以课后问题清单为例指导学生梳理自己提出的问题,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意识。一步一步设计很有条理,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训练学生提问以后,王老师还挤出非常宝贵的教学时间引导学生当堂两次动笔写话,着眼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尽管设计的表达练习稍显简单,质量有待提高,但是在阅读教学课上增加学生表达练习机会,这样的教学意识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并应该大力提倡的。

当然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提出问题,王老师试图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试图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提问的方法。其出发点是好的,抓重点词提问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提问方法。但是从课堂教学实际分析,这样提问对学生制约很大。我们分析学生几次提出的问 题,第一次提问“:为什么要呼风唤 雨?“”怎么样呼风唤雨?”第二次提 问“:20 世纪,人类发现了什么?发明了什么?“”是谁发现和发明的?” 第三次提问:“‘千里眼’和‘顺风耳’过去指什么?现在又指的是什 么?”学生提的这些问题在课文中几乎都能找到答案,都是为提 问而提问,并非是学生阅读中产生的真问题。其实“重点词语”是一个模糊概念,教师抓的重点词语和学生抓的重点词语往往不一样,不同的提问视角所抓的重点词语也不会相同,不应定于一尊。本单元语文要素提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应该从不同角度去着力引导,特别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提问,去咬文嚼字,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所以教师可以 在“不同角度思考”上着力,通过示范、实践、梳理、评价等手段,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其次是要处理好基础性教 学目标与发展性教学目标的关系。统编教材明确了每篇课文的 语文要素,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容易聚焦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 这当然不错,但因此而忽视字词教学、课文朗读等每篇课文必须落实的基础性教学目标,这是极不可取的。这篇课文要求认识 12 个生字、会写 14 个常用字, 课文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这些都是每篇课文必须落实的基本教学任务。于永正老师将这些内容视作是每篇课文教学的保底工程,必须落实到位。从这个角度看,此课例 在识字写字、朗读课文特别是读熟课文、内化课文语言、培养学生语感等方面还亟需进一步加强,这样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更加有利。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

 

原文见《小学教学设计》2019年9月刊


紧扣关键词,学会有效质疑——四上《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实录及点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