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这样解读《长城》
(2016-11-19 11:39:18)| 分类: 它山之石 |
他先出示了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长城》这篇课文,让我们逐一找出文本的秘妙。并逐条的对文本进行分析,告诉我们哪里是它的秘妙。大家一共找出了以下十条:
1.结构:从整体上看,先写见闻,后写联想。
2.章法:按起承转合的套路谋篇布局。
3.语言:平实、精确,如:站、踏、扶;很自然、单看等。
4.风格:全文不曾出现一个叹号,感情凝重、内敛。
5.顺序:写见闻,由远到近;写联想,由现实到历史。
6.句法:数据说明,还原比较。
7.长城:长城之“长”,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
8.奇迹:体现在“气魄雄伟、构造精巧、施工艰难、工程浩大”等方面。
9.图腾:长龙喻长城,既是形似,更是神似,同为民族的精神基因。
10.主题:怀古与文学传统。
一个文本里面有这么多秘妙,一堂课中是不可能全部呈现出来的,这就必须要有取舍。他告诉大家,舍得舍得,有舍才能得。大家必须要能做到放弃。但是如何舍呢?又舍些什么呢?就必须要确立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一看有没有语文的特征。
根据这一条大家舍去了秘妙中的后面四条。
二看有没有文本的特点。
主要是看这篇文章在语文教本中是不是唯一存在的,如果在其他文本中,经常出现的语文特征,那就不算这篇文字的文本特点。于是又舍,舍去3-6条,只剩下第一和第二条了。还得舍。
三看有没有统领的特色
第一二条都是具有统领特色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只有《长城》具有这两点特色。但必须得舍,于是有了第四看
四看有没有迁移的特性
起承转合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难度太大了,所以我们也得舍。《长城》最后的文本秘妙就留下了第一条。备课的点找到了,那我们该如何去备课呢?下面王老师又给我们呈现了他的课堂基本教学构想。
第一板块:品读形象
1.看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
第二板块:追问历史
1.想到了什么?涌起了怎样的感情?
2.哪些字眼和语句流露着这种感情?
3.写长城,只写看到的行吗?先写想到的行吗?
第三板块:抒写英魂
1.读读文中的这些词语:瞭望、射击、屯兵、堡垒、打仗,你联想到了什么?
2.写一写:站在长城上,扶着成排的垛子,望着高耸的城台,很自然地想起(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