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参观圣索菲亚教堂,艺术博物馆,水宫(土耳其之行十八)

(2019-07-21 14:07:23)
标签:

圣索菲亚教堂

艺术博物馆

水宫

晨曦中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几分神秘,激起人们探索的欲望。(这是我晨练时用手机拍摄的)


天渐渐亮起来了,大教堂仿佛镶嵌在蔚蓝的天幕上。


圣索菲亚大教堂,我们来了。

2月13日,伊斯坦布尔冬雨霏霏,吃过早饭,我们带着几分虔诚几分好奇,来到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空旷的走廊里,高高的穹顶,人显得那么渺小,我们放轻脚步,屏住呼吸,肃穆神秘气氛包围着我们,环顾四周,仔细观看静静解读它的过往云烟,感受它呼吸的节奏。
走进这扇门,就是承载着厚重历史金碧辉煌的大厅,也不知道苏丹们在到处印有古兰经经文的基督教教堂加冕,会抒发怎样一种伊斯兰教义情怀。


圣索菲亚教堂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因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在罗马帝国916年的统治中被用作为教堂,而前后作为清真寺存在了481年,直到1935年才被改为博物馆。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庙改建为教堂、并又由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的建筑。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30年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6世纪时查士丁尼大帝把教堂改为现在的模样。奥斯曼帝国时期,周围建起四座宣礼塔,圣索菲亚教堂改建为清真寺,于是两种宗教奇妙地结合在一起,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圣索菲亚大教堂以其悠远的历史和令人惊绝的建筑艺术成为教堂建筑的奇观,是拜占庭艺术的典范。
整个大厅璀璨夺目,在异教徒眼中,那些读不懂的种种符号,犹如天书,神奇非凡,似乎都在诉说着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宗教故事,我越发感到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神秘。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我们在土耳其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座建筑,恢宏大气华丽无比,然而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内部滑稽的改建,随便一个镜头就能让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符号同框,

两教碰撞后的相融共存。

历史变迁,政权更替,两教碰撞,形成今天的奇观,普通百姓看不懂,连猫儿也瞠目。


圣母与巨子的斜下方就是镀金的古兰经,还有后搭建的朝着麦加方向的阿訇讲经台,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为了使它更像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宣礼塔),这样圣索菲亚具有两种宗教特点,也许这种匪夷所思的改建和后补建筑成就了今天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特殊地位,吸引全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基督教堂的玻璃窗上写着古兰经文。


这是朝向麦加方向的阿訇讲经台。

后补建的VIP祷告室。
大量的镀金的古兰经文与天使同框。


在圣索菲亚教堂里的任何地方,抬头就能看到的镀金古兰经文。


这是由一块大理石制作的石罐子,媳妇说,当时虔诚的穆斯林正是用这个罐子从麦加运水到伊斯坦布尔。


据说把大拇指塞进这个小洞里,并能在上面旋转360度的人,将无病无灾,于是儿子饶有兴趣地把大拇指塞进小洞里,努力旋转。


教堂内壁全用彩色大理石砖和五彩斑斓的马赛克镶嵌画装点铺砌。


三圣像马赛克(耶稣、圣母玛利亚、圣徒约翰)位于上层帝王楼座,是教堂最精良的马赛克画。三圣像马赛克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而宁静。马赛克上圣母玛利亚及圣约翰的面部轮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们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审判怜悯人类。马赛克下半部已严重败坏。该马赛克被视为拜占庭图画艺术复兴的起始。



漂亮的玻璃窗。


吃过午饭,我们参观了土耳其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这里原本就是斯莱曼大帝为他的发小伊布拉欣建造的宫殿,现在是博物馆,里面展出的都是伊斯兰的艺术珍品,还有各个时期文书等。



用黄金制作的器皿。



马赛克博物馆保存了拜占庭早期的一条用马赛克铺的道路(注意是用马赛克铺的道路),马赛克画卷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那个时期社会形态,人们生活情景。



神话故事中的神兽。


两兽相斗,勇者胜。

这些马赛克画中,色彩保存最完好最绚丽的是这幅两个男人与一只老虎对峙的画面,这两个男人身上的服饰可以清晰的看到拜占庭的印记,而且为狩猎,他们的腿上还束着绑腿,这只老虎脸上狂暴的表情也栩栩如生。

位于圣索菲亚大教堂斜对面的地下水宫(Yerebatan Sarnici),建于公元532年,是拜占庭时期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地下蓄水池。这座140米长、70米宽的地下水池可储十万吨水。除了作为古老的蓄水池,这里还曾作为军事弹药库。


水宫有336根柱子,都是从古城遗址或神庙移过来的,花纹、形制、形状各不相同。

有人把这根柱子叫做“孔雀眼石柱”,仔细端详真像孔雀的羽毛,通体绿色;还有人管它叫“泪柱”,纪念修水宫而亡的奴隶。我宁愿叫它“泪柱”,因为“泪柱”还有一点人文纪念意义。幽暗的灯光,“泪柱”更显凄苦与悲伤,似乎听到为修水宫而亡奴隶泪水滴答的声音,不必追究它到底叫什么名字,也许历史的真实已淹没在千年的风风雨雨之中。

水宫另一个看点是倒置在石柱下面的美杜莎头部的石头雕塑,我们在以弗所遗址曾经见过,第二道哈德良门上是用美杜莎的浮雕装饰的。美杜莎是古希腊的蛇发女妖,凡是被她的眼睛注视过的人皆会被石化。

关于美杜莎的传说有多种版本,这里不一一赘述。美杜莎为什么自己变成了石头,据说是因为美杜莎在镜子里面注视了自己,于是变成了石头,信不信由你哦。



一天游览参观了三个地方,收获颇丰,我们十分满足地回到酒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