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国庆闽东南游记之五(洛阳桥)
标签:
游记洛阳桥点滴心情杂谈 |
离开蟳蜅村,我们驱车赶往洛阳桥。洛阳桥位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北郊的洛阳江上,处于江海汇合处。此地风大浪急,古时人们坐船渡江,往往伤命于江中。北宋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造洛阳桥,工程历经近七年,于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终于建成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桥。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唐朝初年,大量的中原人南迁,他们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像古都洛阳,桥也因此得名为洛阳桥。洛阳桥和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桥。
洛阳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跨海简支梁式石桥,首创“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砺固基”等先进建桥技术,代表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造桥技艺。洛阳桥作为人类智慧结晶见证了中国古代造桥技术的发达,见证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蓝天白云下的洛阳桥,稳稳地横卧洛阳江,桥的中间部分铺的是条石,两边是沙土桥面,走在桥上感觉如履平地,没有丝毫的打颤、晃动。
http://s4/mw690/006e2hlMzy7fBdkuUOn83&690
洛阳桥所处位置潮水急又遍布滩涂淤泥,无坚实基岩可依托。建桥时先在江底抛掷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可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又有比较好的审美效果。
洛阳桥所处位置潮水急又遍布滩涂淤泥,无坚实基岩可依托。建桥时先在江底抛掷大量石块,形成矮堤,然后用条石丁交错叠砌形成船型桥基桥墩,可有效减轻水力的冲击,又有比较好的审美效果。
请仔细看船型桥基靠近水面部分,一点点白色的东西就是蛎房的痕迹。洛阳桥设计最为特别的地方就是“种蛎固基法”,其做法是在桥下养殖大量牡蛎,巧妙地利用牡蛎附着力强、繁殖快的特点,把桥基石和桥墩石胶合凝结成牢固的整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运用于桥梁工程的创举。“养砺固基”设计,充分利用水生生物,坚固了桥基,降低建桥的成本,使桥基千年完好无损。有人甚至这样评论:就算全世界的桥都垮塌了,洛阳桥依然不倒。洛阳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桥,也是世界桥梁筏形基础的开端。
走在千年的洛阳桥上,海风吹拂,自然古朴的景色包围着我们,“一脚上了北宋年间”,似乎与古泉州人并肩前行,来往于两岸,洛阳江天堑变通途。
我们好奇地找寻让桥坚固如初的牡蛎,就是这小小的牡蛎把零散的石条、石头连成一个整体,又把冲散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经千年而不垮、不散,忠于职守的牡蛎和优质花岗石的完美结合,使它抗击了泉州曾发生的八级地震和抗日时期,日本鬼子飞机的狂轰滥炸,洛阳桥真是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http://s1/mw690/006e2hlMzy7fBe10bGE90&690
http://s9/mw690/006e2hlMzy7fBe19IhOc8&690
http://s16/mw690/006e2hlMzy7fCGTN7LF4f&690
http://s9/mw690/006e2hlMzy7fBe19IhOc8&690
http://s16/mw690/006e2hlMzy7fCGTN7LF4f&690
在洛阳桥上走上一遭,一路上各时期的石碑刻、石塔、石将军塑像,还有每间隔一个船型基础,护栏上配备的石狮,都向我们诉说着造桥的艰辛和曾发生的故事,都在护卫、保佑这座千年古桥。在桥上透过石缝看桥下的江水,感受洛阳桥“水阔五里,波涛滚滚”的汹涌澎湃,虽然“海涛声憾洛阳桥”,然而过桥人却信步闲庭。
泉州人,以中国最大的石塔(大开元寺东西双塔——在泉州篇提到,并附照片)、中国最长的古代石桥——洛阳桥而自豪,民间有这样的俗语:“站着像东西塔,卧倒像洛阳桥。”
最后,以宋朝福建士人写的一首诗“颂蔡君谟”,结束本文:
洛阳桥,一望五里排琨瑶。
行人不忧沧海潮,冲冲往来乘仙飚。
蔡公作成去还朝,玉虹依旧横青霄。
考之湊洧功何辽,千古千古无倾摇。
说明:最后两张图片来自网络,对原作者表示感谢,其余照片均为手
机随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