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煜:读书,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 | 思想堂

(2016-09-20 11:01:11)
标签:

教育

分类: 骨干引领

有一个老师,喜欢读书,常年写作,写得一手好板书。

在他看来,教师一定要读书,语文要做到思想启蒙。教书数十载,提出自己的“启蒙语文”和“分段互动作文教学”等观点。

他是小学语文教师,也是名校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小编有幸听过他的课,亲切不失幽默,简约自然又干货满满。

曾获上海市园丁奖,第六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及最佳教态奖,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海选拔赛特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出版多本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还在路上》、《教书记》、《赵清遥的作文故事》。

他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教师朱煜。这一周,好老师带您一起走进朱煜。



人说,教师读书是职业的必须。这话说得真好。尤其是“必须”二字,更是说明不断读书学习是教师的一种职业行为,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情。我很庆幸,在父亲的引导下,从小养成了读书习惯,如今读书买书已经成为我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读朱自清的散文,让我想到教师和学生的相处之道很多人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了解、阅读应该都始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也不例外。因为《背影》,我后来花了好几年买齐并通读了《朱自清全集》;因为《背影》,我开始阅读并喜欢上了中国现代文学。第一次读完《背影》,我就产生了共鸣。因为在一个冬夜,父亲骑车带我去医院看病。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座上,看着父亲上下起伏的背影,也曾经十分感动。

不同的年龄阶段读《背影》感受是不一样的。二十岁之前读,对“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这样的描述一定是很有同感的。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总觉得自己可以独自面对整个世界,最听不得长辈的嘱咐唠叨。但是当自己做了父亲,再读这段话,便能体会到另一层东西。父亲“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人世间的经历自然是丰富的,他怎么会不知道茶房只认得钱?但即便如此,他还是要很“迂”地嘱托。这就是父爱。看似迂腐的嘱托背后是美好的人性。读者感悟到了这人性之美,文章便流传下来。

读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类散文,常常让我从父子间的人性美联想到教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我们常讲,教师要关爱学生。如果撇除教师职业要求的因素,教师爱学生的理由是什么?我想,是因为学生身上具备着很多成人已经不具备的美好人性。学生身上的人性光辉有时是显性的,但更多是隐形的,这就需要教师去发现,去激发,去呵护。让美好的品性在学生身上尽量保存得久一些。

 

苏霍姆林斯基教我当老师,让我少走很多弯路一九九二年三月我提前毕业走上教师岗位。那年十一月我买到了王天一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我读苏霍姆林斯基大概和很多人的阅读顺序是颠倒的。我是先读了这本评论,然后再找来塔尔塔科夫斯基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读,最后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建立了一个理解的框架。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则让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有了感性生动的了解。于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时,获得的感受就变得立体多维,而不是平面的。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和《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时,我还做了大量摘抄——

教师应当是一个文化上有高度修养的孜孜不倦的人。

教师的每一句话都应当包含真善美。

这是对教师职业素养提出的要求。

如果您不了解儿童——自己的学生——如果您不能与他们息息相通,如果您不能把自己的心灵献给他们,那您是不会有成就的……

这是讲如何关心学生的。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尚且不能自如地选择恰如其分的词汇来精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那么要求学生使用准确的语言就要困难一百倍。

课的质量不在于写好几页长的教案,而在于每天充实自己的知识,在于教师的精神生活。

这些是苏霍姆林斯基对课堂教学的想法。

当孩子尚未学会时,不能给他打不好的分数。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观。

我很幸运,当年照着这些话去做,让我少走很多弯路,提高了专业成长的速度。现在再读这些话,它们依然是充满了生命力。其实,关于教育教学理念前人早就为我们准备下了丰硕的成果。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要做的是结合自己和学生的特点去认真实践、调整、补充、丰富而已。 

 

从《三国演义》启蒙,我开始研究语文与启蒙的关系

直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的一天傍晚,父亲下班回来,从包里取出一本连环画的合订本。我打开一看,是《三国演义》连环画的第一到第五册,是从单位图书馆借的。当时吸引住我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一幅幅精致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人物形象。连环画的作者们用细腻的笔触为我打开了一个让我惊叹的古代世界。这是我阅读生活的开端。它由历史、文学、美术整合而成。它在我心里播下了文学启蒙和审美启蒙的种子,并使我逐步养成了广泛的阅读兴趣。

因为《三国演义》对我具有特殊意义,所以有一年在校内上公开课时,我选择了五年级课本中的《空城计》。这篇课文根据《三国演义》改写而成。我根据五年级学生特点,把指导学生掌握“阅读一个计谋的实施可以从为什么用计原因,怎么用计,结果怎样三个方面入手”当作语言学习切入点。还利用有关影像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人物的心理,从而自己理解诸葛亮用计成功的原因。备课中,我无意发现,那段影像资料中描绘诸葛亮用计成功后是一身冷汗,而课文中则写他“哈哈大笑”。我将其作为学生思想启蒙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结果,是录像拍得好,因为诸葛亮不是神而是人,他再镇定,紧张总是有的。没有神,只有人。这样一个重要的观念,学生通过学习,自己体会到了。虽然,体会还很肤浅,甚至过不多久就淡忘了。但是,毕竟留下了一颗“种子”。从这堂课开始,我研究起语文与启蒙的关系来。

 

干干净净的屠格涅夫,启发我要上干净的语文课

我的外国文学阅读开始于苏俄文学。在众多苏俄作家中,屠格涅夫的作品我是读得比较用心的。董桥先生曾经以“干干净净的屠格涅夫”为题写过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摘引了屠格涅夫的小说《初恋》,文章最后,他写道——

干净是好的;人和文都一样,要干净,像屠格涅夫,像初恋。

上语文课也是这样啊!要干净。不要拉拉杂杂、枝枝蔓蔓。一堂课,定下一二个目标,认认真真地设计、落实,让学生专注地听专注地想,扎扎实实地练习表达,走出教室的时候真正学到东西。有些内容还需要适当留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之路上慢慢体会、咀嚼。“天下事原该如此”,因为天下事的道理本是相通的。

同时,我觉得语文课上的“干净”还应该指各个教学环节实施时不留“副作用”或者“后遗症”。有一次听一节一年级语文课,在课上,教师采用了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凡答对教师的问题的孩子,他(她)所在小组就可以获得一个五角星。一开始,比赛进行得很顺利。后来,有一个女孩子回答得不理想,她所在的组就没有得到五角星。直到下课,这个小组成了唯一的没有五角星的小组。我注意到,这个组里,有两个男孩子先后三次回过头来骂了那个女孩子。我没有看到那个小姑娘的神情,但是我猜得出来,她一定很难受。遗憾的是,教师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或许是没有看到吧。

在这堂课上,如果教师注意到了那两个孩子的举动,及时阻止,并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白正确的竞赛观,使他们知道,当比赛输了的时候,最不应该的就是互相埋怨。或者在游戏中,调整一下标准,使每个组都能获得至少一颗五角星,上述不良情况就不会出现。多与少,有与无,对孩子来说完全是两回事。只有一个组没有五角星,那么这个组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孤立。而那个小女孩更不会只感到“孤立”,还有忐忑、后悔、无助。教师不关注这样的教学现象,不对其保持足够的敏感,课堂教学就“干净”不了。 

 

阅读儿童文学让我能保持童心,也更懂孩子小时候,我读过不少儿童文学作品。自身的阅读经历使我明白小学期间的儿童文学阅读的重要性,所以当教师后,我将童年时代读过的书带到班级里,成立了一个小小图书馆,供学生们借阅,并购买了很多新问世的儿童文学作品和儿童科普作品补充“馆藏”。我还订阅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等刊物。这样做,不光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为了在我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共同的话语系统。

有一天,朋友冷玉斌送给我一本《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这是一本故事集。故事长长短短,插图也配得奇妙。

我很喜欢《为什么骆驼的眼神总是那么疲惫》。故事里说,从前,骆驼是很好奇的动物,它总是睁大着眼睛。那时,它住的地方有草、有苹果树。一天,骆驼离开了它住的地方,开始流浪。很久之后的某一天,它到了沙漠边缘。看着沙丘它对自己说:“后面一定有别的东西。”骆驼抱着这个信念不停往前走,走过一个又一个沙丘。它失望了。后来骆驼还是走出了沙漠,当它狂饮最后一座沙丘背后的泉水时,心里却在想“那后面什么也没有,什么也没有。”从那时起,骆驼的眼神开始疲惫。出发时的乐观变成挥之不去的失望,为什么会这样?是一路的艰辛已经让骆驼不能再体会成功的喜悦了吗?其中的意味大可好好咀嚼一番。

凡我见到的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文字都把它列为童书。评论说它既适合成人也适合孩子。可我认为这是用孩子的口吻写给成人看的书。书中许多故事估计不会引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我选了一些读给学生们听。果然,对于故事性不强的篇什,有的孩子说,跳来跳去,听不懂。可过了一段时间,再想起这事,又觉得自己错了。那些跳跃的文字背后不正是孩子应该有的无拘无束、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吗?

当时,我曾经写下这样一些感受——

书的勒口上写道:“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事物没有太多既定的框框,心很柔软。”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有框框了?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习惯自由地想象?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的心已开始变硬?

为什么“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一切就开始改变了?

为什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一颗赤子之心,这样才不会让孩子过早地“老去”,让自己变得暮气沉沉。阅读儿童文学是保持童心的好办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