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变得越来越快捷高效,“微理念”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同微博、微信等带给人类便捷的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一样,“微课”风靡教育界。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它具有时间少、内容精、动态生成、开放性等特点。微课不是将教学进行“微化”而开发的课程,而是以建构主义理念为指导,所建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云网学习的课程,是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今年我校课堂节要求各科教师根据本学科特点进行微课的研究开发,本人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本文正是基于微课的特点及其与历史教学的联系并结合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来粗浅探讨高中历史微课开发。
一、关于微课教学
1.内涵解读
“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主要特点 (1)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2)主题突出。微课程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程的内容更精简,主题更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3)使用方便。
“微课”资源具有视频教学案例的特征。
(4)传播多样。由于微课程内容具体、主题突出,所以,研究内容容易表达、研究成果容易转化;也因为操作简单、课程容量微小、用时简短,所以易于通过网上视频、手机、微博传播。
二、高中历史课使用“微课”教学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类型,微课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微课程为我们处理教材提供了工具以前我们在研读教材时,相关的工具有点缺乏,思路也不太明确,现在的微课程、微学习等理念,为我们深化教材、处理教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我们可以把教材进行碎片化处理,或者叫微处理,而不是满眼都是教材,无处下手。现在我们处理某一课教材时,先要想清楚这一课教材中,涉及到几个知识点,我如何来处理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措施让学生掌握这几个知识点,通过什么方式检测这几个知识点的落实情况等等,要处理教材时,一定要先考虑清楚。我们在处理教材时,设计、规划微课程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微”字,知识点划分的要小些,要为学生进行微学习服务,从时间段上来说,学习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上限一定不要超过十分钟,如果超过了,我们就要想办法对我们设计的微课程重新加以处理。
2.微课程为我们二度开发教材提供依据
如何对国家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微课程理念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如我们在学习隋唐科举制,有的老师进行了微处理,把这部分内容分为:科举制的创立、完善、废除、影响等几个微内容,这就有点局限于教材的表述了,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把明朝的八股取士做为一个微内容,放在一起学习,这样对科举制的理解就更加全面,对科学制的影响就更加的客观,对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知道在不同的时期,对科举制有不同的评价,学会把具体的历史放在具体环境中评价的能力,使能力的培养不再变成一句空话。
3.微课程可以让教学目标更加清晰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时把课程目标跟课时目标弄混了,比如有的老师制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的: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等方面。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第一个目标感觉有点罗索,可以这样概括一下,如通过衣、食、住、行、乐等几个方面,了解近现代的社会风貌。而后两个目标,感觉有点空而大。可以另找一个切入点来表述,如第2个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每个学生查阅一个与中国近现代衣、食、住、社会习俗有关的事例,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第3个目标,可以这样表述:通过某个习俗在近现代的变迁,让学生认识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等。我想我们制定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时,要根据这样一个原则:“具体而微”,看到你制定的教学目标,就让学生能知道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你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目标测量等,我想这样的目标才是有用的目标,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目标,如果大而空,目标就成了海市蜃楼,中看不中用。
4.微课程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历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
微课程可以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高中历史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有效高中历史老师的授课负责,我们一般一个人教三至四个班,难免存在重复劳动的现象,同一内容要讲三至四遍,难免会让人懈怠,而微课程可以让我们把要所讲的内容录制下来,然后配以PPT课件,用相关软件把声音录制下来,再转化成视频的形式。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可以拿到不同的班级中播发,减少了我们的重复劳动,使我们有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身上,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同时因为采用了新技术,对学生来说也是新奇的,从录音中听到老师的声音,必然会让学生感到新奇,必然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投入到学习中来,学习效率也会在无形中得以提高。
5.微课程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突出主题教学
要落实微课程,首先要明确地划分好知识点,而划分出的知识点,都是一个小小的主题。而这一个个小的主题,都应该围绕在课时主题这面旗帜下。如“外交关系的突破”这一节课,课题本身就是一个主题,而我们划分微课程,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先划分为这样三个主题,即“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和“中日邦交正常化”。在“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一微课程下,再微分成“重要事件——乒乓外交”和“重要人物——尼克松”两个微课程。这样细分之下,可以让学生更明确要学习的内容,当然对这节课的微课程化还有许多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微课程化,如按照本节课教材上的标题来微课程化,也是一种方法,也有它的道理,还是那句老话:教无定法。迁移过来,那就是微课程化也无定法。
6.在大数据时代,微课细化到了知识点和具体某一教学环节,可以很方便的进行资源库索引,同时,微课作为知识体系的一个“标准零件”,可以适用于各种教材版本,而不像过去,教材一经改动,配套的教学光盘马上作废,过去,教学资源是被教材版本绑架的。微课,将会变革资源库建设理念。
7.适合于中学学生自学,因为视频时间短,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注意力,透彻理解视频中的教学内容。微课符合人的注意力集中规律,尤其适合在没有教师督促的情况下学生自学。
三、历史“微课程”的设计及运用策略
制作一个好的历史微课程,不仅需要对教学内容熟悉,更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要学习科学与认知心理学,研究在最短的时间内给学生最优质的历史课程资源。
1.注重与课堂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教学条件下,微课更多的是现实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任务的需求,它在课堂中可以承担课题引入、概念讲述、过程演示、巩固练习等不同的角色,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围绕在模块主题这面旗帜下进行,所以要注重微课程与现实课堂的整合。在微课程设计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学习主题的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合乎历史学科思维逻辑的内容体系的分析与重组。设计中还要注重把握教学结构,更多地关注那些适合通过讲授完成的教学内容,比如介绍一个概念、讲述一段史实、分析一个问题,而对于那些需要学生实时互动的教学内容则不适合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总之必须符合科学的教学认识过程。比如在设计《罗马人的法律》这一课时,我们可以把习惯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公民法等概念进行微化处理,设计成微课,也可以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用罗马法断案的相关历史情境。但是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讲清楚罗马法的发展历程,也要让学生通过相关案例整理古罗马法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2.注重细节的研磨。要注意设计一些能够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无论是历史知识的讲解还是历史现象的阐释,都要不断解决历史教学中的“微问题”。在构建微课程时,我们要善于用一种中观、宏观的眼光来进行课程微化,把学习模块、主题中的重点内容划分成若干的小主题,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程组成历史小专题。同时,对教学语言的打磨也是细节研磨的重要部分,流畅、有感染力的语言才能有效传递信息。我们在录制视频时,要准确使用历史学科术语讲解分析教学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合理使用承接、过渡,特别是那些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语言。这样,学生在学习微课程视频时才会有如临其境的感觉。
3.要注重课程的互动。在历史微课程设计时,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和点拨,不断渗透史观和历史学科思想方法,深入发掘学生源源不竭的潜能,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微课程的意义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充盈与丰满。同时,微课程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不仅是微视频的呈现。学校要不断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支持服务,增强师生之间在线同步、异步交流工具的开发与使用,实现信息沟通,构建历史学习的共同体,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使课上的正式学习与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有机统一,实现微课程的功效最大化。
4.要注重资源的动态生成。片段化、碎片化是微课程的一个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系统性,我们在实践中要注意将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组合并形成动态的、发散性的网状结构关联。同时,一个微课程的设计出来以后,需要经过业内同仁、学生进行实践与检验,并在交流反馈中不断完善,与其他点状的微课程资源形成“课程群”,并根据教育教学需求和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充实这个“课程群”,这样的微课程以及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而动态资源生成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的教学评价与反馈体现。教学反馈包括学生的学习分析与教师的教学反思。评价与反馈也是微课程的设计的重要参考。
四、总结和反思
把微课引入中学历史学科,有利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能力。同时形成在微课方面的生动案例、鲜活经验和系统的微课校本教材,实现微课实践在网络中的分享与交流,推动同行在微课方面加深认识、推广应用。当然在课程微化的同时,当然还要有一种中观、宏观眼光,我们要站在中观或宏观的角度来进行课程微化,同时我们在课堂小结时,还要把微化的课程进行整合,使微化的内容整体化,使碎片化的内容系统化。总之,虽然微课是现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但不能代替课堂教学,其仅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