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朱萍:一辈子乐做教师(上海特教)

(2016-02-20 07:59:59)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空间
        我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言行,甚至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都是在为学生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而服务。

回想1992年踏上讲台,心中只有一个朴素的梦想:上好每一节课,做个好老师。20年的从教经历,更让我坚定了信念: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对待教学,用心培养学生,是我们最基本的责任。作为一名普教系统的初中英语教师,我的主阵地就是我的英语课堂,我应该为之倾注心血和热忱。于是,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不断吸引和激励学生,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让学生学得快乐,通过英语学习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帮助学生实现走向世界的梦想。在此同时,我也得到了成长。

潜心研究,精心创设精彩课堂

我认为课堂上的一切教学言行,甚至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处理,都是在为学生能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而服务。为培养出爱学、会学、善于运用英语的学生,多年来,我一直研究如何以高效课堂为基础,追求精彩课堂。二十年来,再忙再累,我从不懈怠,精心备好每一节课,通过实践体验、互动交流、人文渗透,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记得有一次上牛津课,我捧着试管、大口杯,将实验带入课堂,教学生关于容量和其增减换算的句型。通过这样的实践,我发现:直观教学比笔头翻译更能加深学生印象。在生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我的课堂上有脑筋急转弯,有谜语绕口令,有游戏比赛,还有情景模拟。互动、体验、感悟式的教学造就了课堂内外无数个精彩瞬间。

英语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所以我非常重视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与交流的习惯,为了培养这样的习惯,我自己成了最好的媒介。课堂上,我尽量和学生多作交流,我们既谈论天下大事,也探讨如何交友、上网、旅游等学生们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在说说笑笑中掌握重点难点。当我读到一篇介绍英语教育专家许国璋教授学习经历的文章,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学生们分享,我们共同被许教授惊人的学习毅力所感染;教《渔夫用鱼鹰捕鱼》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利与弊;美国姐妹校来访,我组织中美学生讨论“英雄的定义,我眼中的英雄”;风和日丽的下午,我还会“犒劳”一下学生,带他们在草地上上课,虽然周边会有喧闹,但我和我的学生只沉浸在我们的英语世界里,他们的神情是那么地专注而投入,他们正享受着学英语的快乐。享受快乐的还有我,每次走进课堂,屡屡春意拂面而来,犹如是去和老朋友重逢般地开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我还带领我校英语组精心设计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为学生搭建一系列舞台:“英语游园会”、“英语才艺展示”、“英语配音比赛”、“才富大考场”、“辩论赛”、“原创小品比赛”、“英语读书会”等,无数个生动活泼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时空……

直面压力,迎接挑战提升能力

作为一名世外中学的教师,压力始终存在。作为英语教学特色学校特色学科的组长,我一直承受着个人发展,团队建设和学校国际化创建的巨大压力。但是,回首各种挑战,我深知压力更是促使我不断进步的源动力,唯有积极承受压力,才能直面挑战,促使自己更快成长。

与现在的诸多大学毕业生相比,我的起始学历水平不高,是大专,但为了适应学校外语教学发展的需求,我不满足原有的知识水平。学历进修班、培训班,我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从校内到校外、从国内到国外,我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工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前,从未读过雅思班的我雅思考了8分,其中听力和阅读均拿了满分9分。我坚信,只有博学博识的老师才能为学生打开通往世界的大门。

伴随着日常繁忙的教学工作,总是会有不少让人紧张的机遇突然降临。面对艰巨的任务,我选择的是积极应对。记得第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研讨会在徐汇区召开,我被推荐对百名中外教育专家开设展示课。在会场台上,我带着我的全班学生成功展示了具有世外中学特色的英语教学,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和赞扬。

还有一次,我接到紧急任务:让我马上组织4名我校初二年级的学生组成辩论队,挑战市英语教师辩论队,并说是当场抽签,决定正反方。时间紧、任务重,但是面对挑战,我和学生都觉得很兴奋。于是,师生并肩战斗:或准备论点论据,或修改陈词和总结,夜幕降临,可小教室里我们还在挑灯夜战。经过一周紧张的集训,最终在市中小学生英语能力展示会上,4位14岁的学生辩手完胜上海市英语教师辩论队。学生们脸上写满了自豪,而我也更理解和体会了赵宪初老先生所说的“终日忙忙,不甘碌碌;常年辛辛,不觉苦苦。”

由于自身的准备和积极的心态,我成功迎接教学生涯中的三次重要挑战,不断地丰富提升自己。

第一次挑战就开创了上海市同课异构先例:我代表何亚男老师名师基地的学员和英孚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Diederik老师展开了激烈的PK。规则是:我们分别借市三女中初一的班级,用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中外教师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比较研究公开教学。刚接到任务时,我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习惯上小班课,习惯世外学生,习惯使用世外的校本教材,现在种种习惯将改变……而且,和我PK的外籍教师英语是他的母语,又是英孚教育机构的资深教师……让我欣慰的是,在何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帮助下,这次开课成了一次美妙的交流学习经历。我的教学很成功,和初次见面的市三女中学生配合默契,有位女生还在最后小组展示时情不自禁给了我一个拥抱。观摩外籍教师的课也给我带来莫大的启迪,中外教学的异同触发我更多的思考和更强烈的学习研究兴趣。

第二次任务更艰巨:我代表上海参加第7届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的优质课评比。10月接到任务,初选顺利通过,11月赴南京参加决赛。模拟教学期间,我两次执教外校学生都不顺手。但是,我并没有气馁,关键时刻,再次发挥我抗压能力强的特点。在何老师等导师的点拨下,我充分发挥自己善于和学生互动交流的特长,精心完成了教学设计,做好了南京之行的准备。

比赛地点在南京体育馆,全场座无虚席,我站在两千多位观摩教师和诸位全国英语教育专家面前,面对的是只在赛前有十分钟互动的南京学生,紧张感如潮水般涌来。但回首看到观众席上庞大的上海后援团的方阵,二百多位专家和老师的鼓励手势,我鼓足勇气和信心,撇开杂念,带着南京的学生们走进英语学习的世界,整个教学一气呵成、完美呈现。那一刻,在赛场上,我轻松愉悦,不再身负重压,因为我感受到教学生“悦读”带来的乐趣。我毫无争议地获得全国一等奖和最佳教学设计奖。

2009年我以“多元互动”的教学风格和理念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认可,获得了特级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的荣誉。

第三次挑战就在2014年,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派教师群体,市教委联合市教师学研究会和市中小幼教师奖励基金会举办“讲台上的名师——上海基础教育教学展示和教学论坛”,我被选为第一位展示的特级教师。

本次活动对我是又一次全方位的考验,不仅需要教学上过得硬,更需要我在教学思想上有一定高度。在朱浦、顾立宁、何亚男、施志红、汤青、赵尚华等市教育教学专家和学校团队的帮助下,我对自身“多元互动”的教学风格进行进一步的提炼和提升,结合上海新课标和学校目标,形成“多元互动、语用体验、思维发展、学习自治”的教学理念并展开阐述。在展示课的准备中,我将此项任务打造成全教研组“活力课堂”的校本培训活动,邀请所有组员挑刺。怀着学习交流之心的我又一次站在了济济一堂的体育馆里,在讲台上享受和学生交流,和同行分享的乐趣。

角色转变,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扶持、导师的指导,而最好的回馈就是将自己的经验所得与更多的青年教师分享,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2006年我带领世外中学英语组获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2007年再获上海市学习型团队和全国外语教研工作示范教研组。2009年主持徐汇区初中英语学科基地,我和整个团队帮助学员章奕老师获得第9届全国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学评比一等奖。还是庞大的体育馆,还是上千的观众,虽然这次我在台后,还是怀着同样紧张的心情,看到章老师上课成功后还是同样的兴奋和激动。2010年在何老师等专家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带着徐汇区英语学科基地和名师工作室两个团队一起将针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成果付诸笔下,共同撰写了《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研究》,于2012年6月份出版,受到了广大初中英语教师的好评。不过,最令我自豪的还是我的学生们。他们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许多孩子拿了全市甚至全国的英语比赛大奖。从世外毕业后,有的在高中钻研翻译出版了作品,有的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荣获最佳代表,还有不少走出国门求学发展,演绎精彩人生,而英语能力使他们如虎添翼……对一名英语教师来说,最大的幸福和自豪,莫过于看到我们的学生能娴熟自如地与外国友人交流,与世界对话。

在教学的同时,我也不忘给自己充电。我们普教教师特别是教了十年以上的教师,会产生职业倦怠,而作为英语教师,语言素养更容易不进则退。如果一直埋头在试卷中,很容易变成知识匮乏、思想陈旧和语言乏味的人。我们带着不学习不思考的头脑走进课堂,如何能真正地感染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我爱阅读,不仅读教学理论书籍,更爱读原版小说,经典的流行的都爱。这个暑期,我沉浸于书香之中,既阅读畅销的《灿烂千阳》《饥饿游戏》和《龙纹身的女孩》,也重温经典的《傲慢与偏见》《1984》和《伟大的盖茨比》等。我的爱好也影响着我的学生,我现在教的学生大多养成了读青少年原版读物的习惯,和我讨论情节和人物时也会两眼发光,让我深感欣慰。

想起于漪老师的一句话: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品味着从教幸福的我想再补充一句:一辈子乐做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