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共在延安时期创办的教育机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

(2025-04-05 11:26:09)
标签:

365

分类: 读书空间

中共在延安时期创办的教育机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

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延安大学历史关联

1.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1936—1945)

背景:1936年6月成立于陕北瓦窑堡(后迁至延安),原名“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更名为“抗日军政大学”,是中共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最高学府。

宗旨:“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题词)。

教学特点:分本科、预科和附属步兵学校,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军事战术、游击战争等。学员以部队干部为主,也有知识青年。毛、朱、刘等亲自授课。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学员边学习边生产劳动(如南泥湾开荒)和战斗。

分校发展:抗战期间,抗大在全国设立12所分校,总校曾迁至华北敌后,至抗战胜利,共培养10万余名干部。被誉为“革命熔炉”,为中共军队和地方政权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2. 陕北公学(1937—1941)

背景:“七七事变”后,为适应全面抗战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创办陕北公学,专门培养抗日干部。校址最初设在延安,后迁至关中分区(今陕西旬邑)。

办学宗旨:“实施国防教育,培养抗战人才”,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和爱国人士。

教学特点:学制短(普通班3—4个月,高级研究班6个月),课程以政治理论、军事知识、群众工作为主。

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常到校讲课。毛泽东题词:“陕北公学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因为它是为着抗日救亡而设”培养1.3万余名干部

3.中国女子大学(延安女大,1939—1941)

1939年,中央在延安创办中国女子大学(简称“延安女大”),是中共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女性干部的学校,旨在推动妇女解放运动,动员妇女参与抗战。“培养具有革命理论基础、妇女运动专长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妇女干部”,学员参与边区大生产运动、社会调查和群众工作。校长先后为王明李富春

4.泽东青年干部学校1940---1941

由毛泽东提议创办,旨在培养青年干部,校长陈云。

5. 延安大学(1941—1949)

办学宗旨:“为抗战与边区建设服务”,下设行政学院、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等。

教学特点:学制灵活,课程涵盖政治、经济、文艺、科技等领域。强调“学用一致”,学生参与边区实际工作(如土改、大生产运动)。校长先后由吴玉章、周扬等担任。

历史意义:1949年迁至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后发展为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早期经验。

上述学校的共同特点与影响

战时教育:短学制、重实践,直接服务于抗战和革命需要。

思想引领:以马列毛思想为核心,强化政治教育。

精神传承:形成“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影响深远。

这些学校都是中共在延安时期创办的重要教育机构,历史虽然短暂,但影响深远,为中共夺取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培养了骨干力量,也成为革命教育史上的里程碑。

1941年9月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为延安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