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TJ张挨平
TJ张挨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050
  • 关注人气:8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龙年说龙(加建新)

(2024-03-11 22:40:18)
标签:

365

分类: 读书空间
文化过年喜气旺,龙年二月迎艳阳。今年的二月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龙抬头”。二月二又称春耕节、青龙节、春龙节等,是中国民间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历朝历代都有庆贺活动,至元朝时期将农历“二月二”正式称为“龙抬头”。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国内多处新石器遗址表明,龙的形象至少有八千年以上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龙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自然到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经过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统治阶级和人民大众长期对自然星象的观察认识,对漫长农耕社会的实践总结,逐步发现了宇宙间一些特殊星宿运行与人类社会农耕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而发现了奇妙的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现象及其相关规律。
“龙抬头”源于上古时代人们对星辰运行规律的认识,与悠久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农历二月二黄昏时,龙星东升于地平线上。它告诉人们万物开始复苏,春耕即将开始。龙星即东宫苍龙,由角、亢、氐、房、心、尾、箕7星组成,“龙抬头”即角宿率先在东方升起,此后,龙星诸宿渐次黄昏时升起在东方上空。
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同步。春天阳气自地下而出,雨水增多,农耕开始。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开始慢慢上升,最先露出的是明亮的龙 首——角宿。《易经》中把仲春时苍龙七宿在东方地平线上崭露头角称为“见龙在田”,即“龙抬头”;夏天作物生长,雨水增多,苍龙高悬于南方夜空,《易经》中称之为“飞龙在天”;到了秋天,雨水减少,庄稼收割,苍龙也开始在西方下落,《易经》中称之为“亢龙有悔”;冬天万物凋落,苍龙则隐藏于北方地平线下,《易经》中称之为“潜龙勿用”。直至来年的“龙抬头”,周而复始。
有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如果东宫苍龙七宿诸星运行轨迹依次连缀,所呈现的图像与甲骨文、金文“龙”字的形象十分相似。原来,“龙”字本身就是一幅星象图!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赋予了龙神通广大、可现可隐的本领,成为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千变万化、无所不能的神灵。它是开天辟地的创生神,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帮助黄帝打败了蚩尤,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等。
传说华夏始祖伏羲氏部落开始为蛇图腾,黄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后,其图腾逐渐演变为龙,兼取了被吞并的其他氏族的标志性图案,将其描绘为“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虚拟性神化动物。后来,“龙”的形象逐渐成为帝王的符瑞。因此,中华民族的子孙便成为“龙的传人”。
自古以来,人们在“龙抬头”时节会举行舞龙等活动,敬龙祈雨,祈龙消灾赐福,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在龙神庙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民间有剃龙头、吃龙须面、炸油糕、吃猪头等习俗,人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有许多禁忌避讳“龙抬头”,如不动针线、不担水、不盖房打夯、不磨面等。
龙是中华民族永远的图腾,是华夏儿女不屈不挠的象征,是炎黄子孙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龙的精神必将凝聚和感召一代代“龙的传人”,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中顽强拼搏,创造出一项项前所未有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