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教育的成就对陕北地方政府及县域高中的启示
(2020-09-03 17:28:56)
标签:
365 |
分类: 教学论坛 |
鄂尔多斯和榆林,位置相近,产业相似,经济体量差不多,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却不同。
近几年鄂尔多斯在基础教育上取得的成绩令人侧目。以2019年高考成绩看,鄂尔多斯一中今年高考600分以上540人,28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2018年鄂尔多斯一中32名同学被清华、北大录取,还有5人考上香港大学等香港名校。该地教师招聘公告称,给研究生最高一次10万元的安家费,给省级教学名师一次最高30万元的安家费。
就义务教育阶段来说,榆林与鄂尔多斯似乎看不出明显差距,差距在高中教育。众所周知,衡量高中教育最大的指标就是高考成绩、一本上线率、考入名校学生的数量。榆林地区的学校每年也有学生考入北大清华,但与鄂尔多斯相比立见高下。光看两地学校的喜报就能发现不同。榆林各个高中强调有几名同学进入全市前十位,是自己和自己对比;而鄂尔多斯一中强调的是一本上线率在自治区排名第几位,它已经和全省(自治区)的学校进行比较了。
鄂尔多斯当地教育系统的人说:“10年20年前,鄂尔多斯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很少。但政府大力引入优秀师资。高考水平跃入内蒙前三。不是学生厉害,是老师厉害!”与之相反,榆林优质生源不断流向西安,教育恶性循环。
教育落后影响的不仅是当下,半个世纪后,其影响才全方位地真正显现。
鄂尔多斯教育能够进入自治区前列,原因就是待遇好、师资好、理念新。
首先是教育理念。20年前,鄂尔多斯也有优质生源外流的问题,很多人选择到包头、呼市就读。随着鄂尔多斯经济高速发展,教育产业投入被纳入产业兴城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极少有主政者原意把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升学率当做政府工作目标,因为见效太慢了,很难显现出领导者的政绩。但鄂尔多斯领导这样做了。
其次,舍得在教育上有效地投入,教学环境、教师待遇都比周边地区好很多。鄂尔多斯教育发展所拥有的硬件基础榆林也有,但“软件”不同,教师队伍素质差异、精神状态不同,工作积极性不同。榆林教育落后,与西安对优秀师资与生源的虹吸效应有关,但这不能成为我们管理者和教育人推脱责任的借口。
不久前,榆林出台《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实施意见》,引进高端人才,名校长年薪按高中80万元、初中70万元、小学60万元、幼儿园50万元的标准确定;其他高端人才年薪按照省级名师60万元、学科带头人50万元、教学能手40万元的标准确定。在此基础上,南6县引进各类高端人才的年薪可再增加20%~25%。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经费用于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效果如何,还的时间去证明。
反思一下榆林的教育:
反思一:基层县级政府不够重视。榆林经济的重点是保煤炭、兴地产、做大GDP,教育内涵发展被忽视。本地籍的大学生返乡后缺乏就业平等机会,为一个公益岗位,还得四处求人买工作,这是教育发展的悲哀。
反思二:县级政府几乎每一任领导人都喜欢把钱花在修大楼、买电脑、贴瓷砖、挂横幅、贴标语、砌花池、广场上造雕塑、公路旁边搞绿化等轰轰烈烈、立竿见影且回扣巨大的项目上。
五十多年前,大庆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为了给国家打出油田,喊出的口号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里,我们看到的是铮铮铁骨和凛然正气。
今天的不少领导把这句话反过来使用了:“有工程要chi,没有工程创造工程也要chi”。
君不见,大马路,今年挖开再盖住;明年盖住再挖开。这样做的效果如何,动机如何?让人民来回答。创建教育强县,教育垮了;创建卫生城市、环境脏了;创建文明城市、贪腐多了;听说还要创建智慧城市,哈哈哈,每一个伟大的别出心裁的项目,口号多于内容,形式多于实质。除了花钱还是花钱。但是,唯其不愿意把钱花在教师培训、岗位学习等默默无闻的项目上。更不愿意把钱花在提高教师待遇上,因为教师待遇提高后,花钱的决策者无利可图。对决策者没利的事情没人原意干。
反思三:人才是办学的最关键。大楼再雄伟,标语再震撼、地砖再干净,油漆刷的再鲜艳,都不是教育的关键。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陕北公学,条件极为简陋,设施并不先进,但成就不小。无他,人的因素第一。
反思四:教育岗位的领导频繁更换,教育教学决策存在着严重的短期行为。领导都喜欢一上任三把火,乐于搞轰轰烈烈的事、立竿见影的事,且利用自媒体大肆宣传。有了问题,千方百计掩盖,生怕别人知道;做点成绩,大吹特吹,生怕别人不知道。其动机在于为自己的提拔晋职捞取资本。殊不知,真正的教育是缓慢的、润物细无声的,决不像气球能一下子吹起来。
喧嚣与浮躁是教育之大害之一。
反思五:教学氛围及其差。学校本来是个业务单位,与官场上的工作氛围理应不同。实际上,从上到下都弥漫着酸腐恶臭的官本位意识。愿意下功夫钻研教学把课堂教学搞得精致有特色的教师寥寥无几,大家一股脑儿,揣摩校长意图,投其所好,钻营取巧,以当上学校的一个所谓的“官”为荣,借此多领津贴补助,捞取一份荣誉。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学术水平不重要,教学实绩不重要、职业道德不重要,帮派关系才重要,官帽子更重要。常常见到的是“关系大于规则,人情大于制度”。单位领导在对一个教师作出评判时,首先要考虑这个教师的背后是谁?或者他爸是局长?或者他公爹是县长?或者他丈夫是公检法司、纪委、监委这些足以可以节制校长的用权,影响校长升官的人?
正气不彰,邪气炽长。一碗水端不平,教师对此无能为力。教辅人员清闲而挣钱不少、后勤管理有利且行动自由,这些岗位,争先恐后都想做。没人愿意多上课、没人愿意当班主任,更没人原意潜心教研。人心离散了,积极性消失了,剩下的就是消极怠度日,这对教育事业是一种侵蚀,对教师个人是一种伤害。教师队伍建设的后劲不足,最终的报应必然体现在教学质量上。与京津沪粤等地区相比,越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地方,官本位意识越是无限膨胀。
无限膨胀的官本位意识是学校教育的祸害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