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教材内容多讲不完怎么办?(郭秀平)

(2019-11-01 14:18:20)
标签:

365

分类: 资源共享
从2019年9月开始,北京、上海、天津、山东、辽宁、海南六省市高一年级开始使用语文、历史、政治高中统编新教材,其它省市根据情况陆续推进,最后全部使用。
新教材内容多讲不完怎么办?(郭秀平)
        其中历史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含量非常大,包含了从中华文明起源到党的十九大以来的全部中国历史。而高一历史课每周只有2课时,如果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即以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设计、组织教学,突出“知识框架”的完整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注重“双基”的落实。那么,即使老师的“讲功”非常强,也难以讲完。
针对这个问题,许多地方倡导实行单元教学的方法,要求老师不要在课堂上将全部教材内容进行讲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这部分舍弃的教材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课堂上不再讲授。
新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也符合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太“骨感”、“浓缩”和知识点支离破碎的教材,学生难以读懂,不利于自主学习。我在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访学时,曾经见过他们的高中历史教材,足有中国必修教材的三倍厚,是标准的大部头,史料详实,图文并茂,很适合学生自主学习。
但学生是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质量如何,最终效果怎样,这是老师们普遍担心的问题。
老师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自主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学。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不是学生天生就具有的,需要老师进行长期的培养。如果老师不采取有效措施,只是简单地将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很难完成教材的自主学习任务。
要想让学生进行高效自主学习,老师首先要将学生视为介入学科教学实践的主体,想办法与学生通过学科发生联系,将原本外在于学科的学生纳入到学科观念体系中,纳入到学科认识的结构之中,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学习共同体内,师生、生生关系融洽,联系密切,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高效进行。
在素养立意的时代,教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不再是知识贩子,而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学生人生的指路人。所以,老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建阶梯。老师给学生搭建台阶的方式很多,例如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任务单就是一种常见的搭建阶梯方式。但这个任务单不能由简单的基础知识构成。在“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的背景下,只传递基础知识的任务单,引不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任务单的设计要建立在老师对学生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等实际情况,从学科本质出发,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出有一定的挑战度的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发现、巩固基础知识。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学生不是先具备基础知识才能进行探究,也可以先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基础知识,以探究能力推动学生基础能力提升。
这个任务单要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进行重新建构。例如历史课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让学生模仿历史学家的思维逻辑,重新建构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历史意识。即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重新构建一个历史事实的完整叙述,建立多个历史事实、概念间的关系,再现某个历史过程的全貌,并对其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将其表达出来。学生在表达之前,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内部整理,并达到不同程度的条理化。这一过程还是反思性地分析自己知识状态的过程,因而是一个元认知发挥作用的过程。表达的过程是真正理解的过程,乃至创新的过程。
老师还要设计出符合学科本质的线索,引导学制作思维导图,将纷乱复杂的知识网络化、条理化、层次化、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知识体系,从而理清头绪,明晰思路,推动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编程的过程,进行的是编程训练,这种训练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有效,在处理问题、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主动探求事物间因果的关系,产生新的视角。
任务单还要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为了能够提出真实、有效的问题,学生通过一遍遍地认真阅读教材,从而也会达到理解、记住基础知识的目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也成为了高考考察的内容。例如,北京市2019年文综高考题中有一道要求学生为“独立战争-华盛顿-联邦政府的建立”这一单元的学习,设计一组思考题。要求设计3-6个思考题,多角度、多层次涵盖该单元的主要内容,揭示该单元三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创新性和思考深度。
所以,在新形势下,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备课要变“怎样教”为“怎样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