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简报:参加陕西省教学能手竞赛的几点思考

标签:
365 |
分类: 工作简报 |
陕西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张挨平参加全省教学能手竞赛评委工作。
http://s1/bmiddle/006dORkizy7lU2TJntmc0&690
http://s4/bmiddle/006dORkizy7lU2WLk43b3&690
http://s4/bmiddle/006dORkizy7lU3cB3fZa3&690
每节课安排20多名学生参加,选手不得自行夹带课本和教学资料,备课在不联网的计算机房进行,使用教材现场复印。备课时间90分钟,说课5分钟,答辩5分钟,授课时间20分钟。
http://s6/bmiddle/006dORkizy7lU33gk73d5&690
http://s13/bmiddle/006dORkizy7lU35aZJy1c&690
参赛老师大多是青年教师,他们把参赛作为锻炼提高自己的机会,准备充分,信心十足,构思精巧、立意高远,展示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敬业精神,反映出我省“三级三类”教师骨干体系建设的成效。
听了初中和高中的26位选手的课,作为评委,笔者看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想法:
其一,参赛选手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超过三分之二,男教师不足三分之一(反映出基础教育学段的教师性别比例的失衡是全局性的,说明男性愿意从教者较少)。显著提高教师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的男性加入基础教育行列中来,无疑是教育事业的福音。这一目标任重道远。
其二,参赛选手对教学环节、课堂流程注意的多,普遍注重师生互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善于激励学生,课堂气氛活跃。但答辩时,专业理论相对肤浅,校本研修常识缺乏,课程标准陌生,赛前临时抱佛脚,突击背诵不加理解,一些简单的问题,评委稍微变通一下问法,则支支吾吾回答不来,暴露出教师对校本研修常识不理解,死记硬背。
其三,随着网络延伸度和覆盖面的拓展,青年教师的成长机会越来越多,平台越来越高。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抓住机遇,在不断学习提高的同时,展示自己,体现价值。
其四,陕北地区的整体实力与关中地区相比尚有差距,这与大环境有关,但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发达的网络技术资源,可以缩小或消除这一差距。关键需要自身辛劳和毅力。
其五,所有选手都经历了团队打造,都有竞赛意识。在字体书写、板书设计、普通话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应用、问题生成、学生分组、学生讨论和展示等方面,表现出训练有素的可喜的一面,反映出我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建设在教学中的拓展,值得持之以恒地坚持推广。
其六、评委的工作职责重大。省厅领导精挑细选后组成评审组,赋予评委评价选手的权力。评委必须遵守规则,秉公办事,伯乐相马,慧眼识才。如果把一个不具备条件的选手选出来,埋没了有真才实学的选手,不仅对真正的教学能手是一种损失,对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一种侵蚀。正如教科院领导所言:你们的手里不只是拿着一支笔,而是拿着一把刀,如果不恰当地运用评审权力,会有害于教育事业。想到这些,对自己而言,行业自律的弦绷得更紧了。
青年教师必须清晰地看到,要想加快自身发展,需要专家引领,加强岗位学习,不断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学生学习,借助团队力量,夯实专业功底,才能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行高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