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平时做题做错了,问及原因时,听到的答案往往是“我太粗心了”。但粗心的背后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实质性问题。
“简单的,不该错的,错了”——熟练度不够?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基本概念不清?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准确率不够。
粗心背后的问题之一----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不够: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计算题,每一题都很简单。但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
1000
题,并不一定全对。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办法:一道题目,反复接触至少要六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
粗心背后的问题之二----基本概念不清:还有一些题目,学生们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因为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
1-2 次,有一个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并未深究。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索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疏漏的。
解决办法: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做到能讲解题目,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粗心背后的问题之三----习惯有问题:写作业不认真、不检查、不喜欢打草稿、不肯写步骤等,还有书写习惯等。还有的孩子做题喜欢跳步骤,不但易错,还会导致按步得分时得不到前半部分该得的分。
解决办法:如果做数学可以在草稿纸上先画图,画图常常能使自己的思维清晰。另外,有的孩子喜欢对同一题给出多种算法的乐趣,这其实也可以帮忙检查出一些错误。
粗心背后的问题之四----做题准确率不高: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每个词是一次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常常会造成多次也无法做到比较好的状态。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解决办法: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争取会做题,建立错题本。也可以给自己制定训练的计划。每次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才能真正提高成绩。
下面几招有助于改掉粗心习惯:
1.
慢慢读题。拿到试卷后,读题速度要慢,一边读,一边思考,同时把重要的信息记录下来。比如,把已知的数据标示在题目的图上。切记,题目没有读完,不能妄下结论。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有用的信息都正确进入自己的脑海,做题就能正确运用所有的已知条件啦!那么看错题目,看漏条件这些事故,就彻底跟自己拜拜喽。
2.
演算工整。解答数学题时,很多计算都会在草稿纸上进行。草稿纸嘛,又不用给别人看,所以很多同学的草稿纸就乱成一团糟。相信孩子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遇到复杂题目,需要根据已知条件列出很多方程、计算式。然后费劲仔细观察这些方程,找出隐藏的关键信息,才能解出题目。这时候,如果自己的草稿纸上的计算过程比较整齐,干净醒目,那么发现已知条件中暗含的关键信息就比较容易,更不会发生挪错数字,弄错符号等情况。解题过程自然一帆风顺!
3.
回头检查。做完一道题目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结合本题的结果,判断一下结果的合理性。比如:解出来发现结果的数很难看;或者解出来要求的时间竟然是负值。这时候就需要回头仔细检查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那么,干净整齐的草稿纸就发挥了它的另一项重要作用——方便检查!
4.
深挖根源。有些题目老师稍稍一点拨,孩子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啦。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这时候不能一改了之。应该抓住小问题不放手,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
5.
专心做题。把平时练习题当做考试题看待。集中注意力快速完成。养成专注做事的习惯。还需要有信心、决心、耐心坚持克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