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乡故事】快板诗歌来助力,诗词故事更新奇(01)

标签:
肥城市诗词学会文化学习 |
快板诗歌来助力,诗词故事更新奇(01)
按语: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喜迎二十大”,肥城市诗词学会广大会员响应学会号召,助力“肥乐宣”。为讲述肥城故事、传播正能量,积极创作了大量的文艺作品,其中有诗词、诗歌、曲艺、故事等,现对部分作品予以展示!
烽火五里屯
叫俺扭来安就扭,一扭扭到十八九。
俺娘不给说婆家,俺就跟着八路走。
演马庄路宽又宽,炮楼修在路中间,
要问哪里出的钱,王庄一溜东山圈。
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在王庄老四区的一首红歌。每逢唱起这首红歌,就想起五里屯村的老人们娓娓动听地讲述,抗战年代智斗日冠的动人故事,这是那时发生在五里屯的真实故事,当事者的后人有的还健在。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拉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序幕,自此,日本鬼子依仗先进的武器装备,一路南下,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同时,抗日的烽火也随之迅速燃烧起来,坐落在泰西地区的五里屯村,也同全国一样,抗日烽火熊熊燃烧起来。
民国二十八年(1939你4月22)春上,自东平出来的日伪军一百多人,扫荡来到了林马庄,烧杀抢掠,奸淫殴打,无恶不作。烧房子烧的火光冲天,给四外庄带来了一种无形的恐惧,离林马庄仅五里地的五里屯村民处在恐慌之中,五里屯村地下干部王保仁(音)赶紧召集村民,想办法避免灾难。在这一群人中,有个叫丁学仲的混过关外,属于见过世面的人。他说:“老少兄弟爷们儿,逃是没法逃了,咱做两手准备,我在关外做过博役(酒店服务生),懂几句日本话,咱给他来个先礼后兵。赶紧让妇女孩子藏起来,用柴禾盖好,年轻的呢藏在石头墙(当时五里屯村家家户户都是石头墙,有空隙,像一种堡垒)后面,准备好攮子(一种又尖又长的铁制锐器)。老年人准备好笤帚,把大街扫干净。选几个大胆儿的,咱学着关外人打个小白旗,跟着我去迎接,要是他们不祸害我,咱就能逃过一劫,要是我被他们祸害了,恁就在家户道(小胡同)里攮死他”。情况紧急,也没有其他好办法,于是大家就分头行动了。
五里屯到林马庄是肥城到东平的两条主要道路之一,在两个庄之间有一个大石碑,上面刻着字,估计是泰安东平的州界碑,老百姓大多不识字,只叫做“南字碑”。丁学仲带着人、带着酒肉,打着小白旗就来到南字碑前,准备着对付日伪军。日头偏西的时候,一队日伪军果然来了。看到一些穿着干净,衣帽整洁的乡绅侯在大路旁,还带着酒肉茶水,正在诧异。丁学仲大声用日本话招呼到:“以拉、下一吗森”“以拉、下一吗森”。为首的人听到后,紧张的气氛接着缓和了下来,下马来到这些人前,向丁学仲伸出了大拇指:“吆西”。这伙日伪军担心数十辆抢掠来的东西出意外,又看到这些人没有敌意,就没在五里屯扫荡,直接回去了,避免了一场惨不忍睹的灾难。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没过几天,演马庄据点来人了,给五里屯村的经常外跑的(木匠、石匠)、做小买卖的老百姓都办了证件儿,还把丁学仲叫到演马庄据点当了中队长,五里屯成了放心村。这样一来,地下干部利用丁学仲伪中队长的身份,暗暗搞起了地下工作,他们积极响应肥城县老四区抗日救国募捐运动。捐粮捐草,棉麻鞋袜,成立妇救会、儿童团(当时的团长是王光玉)、自卫队等组织,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宣传。开头的儿歌就是那时候创造的。
到了民国二十八年冬里,快过年的时候,有个叫孔昭席的石匠(老四区农救会成员,青年,觉悟很高)从南边(安徽一带)回家,发现一伙行色异常的人,日宿夜行向村里走来,就报告给了自卫队,队长王保更率人在村西头截住了他们,发现是一些火器,就问是什么情况,原来是一伙徐州下来的逃兵,回济南私自贩卖,没敢走大道,就没收了,交给了八路军,直接为抗日做出了贡献。
有侵略就有为虎作伥者。老四区还乡团头目张宏臣,在抗战胜利后,逃到济南。在天桥附近卖烟卷,被五里屯村外出的人发现了,报告给当地的公安部门,押送回王庄,进行了公审,在五里屯大坑法办了,再次见证了人民群众的力量。
民国二十九年115师686团在肥城县老四区补充兵力,村中青年踊跃报名,跟着大部队奔向全国抗日战场,在战斗中失去宝贵生命的就有四五个之多,为革命的胜利、为全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口述:王保东,姜传印等
整理:项茂松
制帖: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