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语文创新古诗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2018-07-11 12:27:27)
标签:

教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

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文化灿烂辉煌,古诗词更是中华五千年文化库中耀眼的明珠。古诗词作为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继承,更是教育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发扬,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良好语言素质的熏陶。故此,学习古诗词,是小学生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绝好途径,也符合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的要求,随着新一轮的课程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古诗词教学越来越引起众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学工作者的重视。

 2、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明确提出诵读古诗文的要求: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低段),第二学段为50篇(中段),第三学段为60篇(高段)。并且后面附录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给出了一部分具体的篇目。

同时,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它语言凝练,蕴含情感,意境深远,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是学生学习语文不可多得的好材料。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出现了不爱上古诗词课,总感到枯燥无味的现象。

因此,我将《小学语文创新古诗教学研究》作为我的研究课题,从教学实际出发,力求通过学习和实践,总结出若干个高效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师教学有“法”可用,有“法”可循;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词课的喜好程度,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古诗词的无穷魅力,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让他们在口诵心记、含英咀华中受到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精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优秀文化,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最终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我们的孩子打好传统文化的根基。

二、课题解说

《小学语文创新古诗教学研究》指的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思想指导下,以人教版教科书的古诗文课文为载体,以学校的语文课堂为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根据本校本学科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对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目标设立、媒体选择、方法确立、活动组织、反馈方法、成绩评定等进行研究与实验,对小学古诗词课堂教学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进行研究与实验。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古诗教学是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小学阶段古诗教学深刻的渗透着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情境教育等重要内容。而这些都是教育教学工作最终的目标。同时,古诗教学也是我们学习了解历史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习古诗词意义在于:

 1、传承优秀文化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而古诗词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古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其能丰富人的心灵,也能塑造健康的灵魂,它担当起承传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不少优秀的诗词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如苏轼《题西林壁》、杜甫的《绝句》、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这些诗词或富含哲理,或写景逼真,或感情真挚,或文质兼美,对我国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们可以更好了解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热爱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只有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文化,学生们才会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2、培养审美情趣

    古诗词审美教育,能够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净化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道德感悟。在古诗词教学中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充分发掘古诗的审美因素,引发学生的审美感受,就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目的。审美教育不仅是教会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而且更应该是对学生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美的教育,进而塑造出“感性的人”。

    3、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

   《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确,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心声的流露、情感的积淀。如陆游的《示儿》中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读到这些激越、悲壮的爱国诗句,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明白浅显的语言,表现出来的相知相怜的高尚友情,具有十分感人的力量。再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清晰明白地说出了漂流在外游子的心声,亦引起了千年后我们的共鸣。可见,学习古诗词,体验古人在诗词中倾吐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四、理论依据和预期研究目标

(一)理论依据

当今时代,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古诗文积累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2、《儿童心理学》中指出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积累古诗文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儿童在0-13岁,尤其是6-13岁期间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这一时期诵读的文化经典会进入其潜意识,刻在灵魂深处,会伴着其心智一同长大,变在其身心的一部分。所以应趁此时其忆之强,让其在轻松愉快、不求其解,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记下一些文化中的精华作品,既训练他们的记忆能力,又让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对儿时记得的文句自己能够渐渐领悟,乃至触类旁通。从而学到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基础。

3、国家对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有明确要求。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让少年儿童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全国少工委、中华民族文化哈韩会、中国青少年服务中心等单位曾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小学、幼儿园开展儿童诵读文化经典活动。

目前全国已有1万多所学校、3000多万儿童诵读经典文化。

4、教育部制订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古诗词作品在教科书中的比例有所增加,教学要求有所提高。此外,新课程要求阅读必须是为提升学生精神生活的活动,为养成学生终身读书习惯,培养阅读兴趣和终身持续发展奠基。通过古诗词积累诵读让学生有丰富的多方面智力活动。诵读积累古诗词让孩子感受前贤智慧和情怀,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得到更好发展。

(二)预期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小学生接受中华古诗词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2、通过课题的实践与探索,提高了教师的诗词文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了教师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3、以新课标理念为标准,更新了教育观念,丰富了知识储备,开发了课程资源,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逐步具备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4、通过实践探讨,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使国学得以传承。

5、通过研究成体系,在我校各班级试用;以讲座形式给家长宣传,让家长与学校联系起来;编辑成校本教材。

(三)变更分析

1、实验自变量:

选取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古诗词诵读内容,古诗词诵读的兴趣,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实验因变量:

学生背诵古诗词增加了记忆力,丰富了语言积累,提高了文化素养,学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了传统美德的教育。

教师摸索和总结出现代教育技术下小学古诗词诵读教学基本模式,并总结出一套小学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细则。教师教学理论水平提高了,成为学有专长,教有特色的教师。

五、研究内容

    1、以诗人及其所处朝代为线索的专题性学习活动

    我所任教的是五年级,我认为如果要很有系统性的话,需要按诗人所处的年代来分效果会更好。例如初唐时期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有,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诗,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的反应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史诗,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李绅、张籍、王建一派倡导新乐府运动,写下了大量广泛反映现实、批判时政的政治讽喻诗,风格舒徐坦易。而晚唐时期,杰出诗人李商隐、杜牧在诗歌艺术上有独特的贡献,其声情流美,翰藻醴郁,但伤时忧国,哀怨深沉,有种没落感。这样也让我们对历史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回顾,学生的学习的横向和纵向都会有所提高。

2、按题材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

如果能引导学生通过故事题材来对比,并进行探讨和交流感受来学习古诗词,可以更清楚诗词背景及内容等方面的知识。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既让我们想见战争的残酷激烈、战事的频繁不断,又让我们看到了战士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以及最后必胜得坚定信念。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既有真实摹写,又有浪漫想象,意象鲜明,意境独特,再现了瑰丽的自然风光。

3、有关古诗词故事搜集和整理活动

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渗入,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不知不觉便学到了许多诗词知识,背会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

六、课题研究遵循的原则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古诗词积累的效果,在《小学语文创新古诗教学研究》中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活动性原则

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研究表明:以学生实践为基础,以活动项目的开展为基本教育途径的活动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等。古诗词的积累可以不仅在学科课程中完成,还可以“活动”教学观来指导,让学生在活动项目的开展有中自主发展。

(二)全员性原则

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是面向小学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古诗词积累也是面向小学全体学生的,是让全体学生都参与,使全体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也不反对冒尖,我们要坚持全员性的原则下,鼓励一些学生脱颖而出,成为诵读古诗词的“尖子生”。

(三)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形象、有趣的活动会深深地吸引住儿童,从而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积累活动,寓教于东,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积累活动,培养其持久的兴趣。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成果,没有系统的坚持不懈的实践活动,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古诗的积累,重在诵读,因此要大胆放手、鼓励、引导学生多诵读,放声诵读或低声吟叹,在实践中有所积累有所收获。

(五)整体性原则

在实施中要联系其他相关学科活动,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使诵读活动在校内与家中有机结合,发挥整体功能。

(六)激励性原则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中要从小学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有学习的主人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古诗词积累。这就需要教师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主动积累,用肯定和表扬的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通过激励唤醒学生的内心的需要。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理论研究法:学习相关的论著,积累理论知识,开阔视野,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吸收全国其它学校在小学古诗词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整理、筛选,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古诗词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为我所用,使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有更高的起点。。

3、实验研究法:以所带班级作为实验班级,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高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语文的实践活动,寻求新语文与弘扬古诗文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途径。

4、个案分析法:一方面针对实验班中比较突出的现象加以分析并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经验以便推广;另一方面,对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个别研究分析,从而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的有效方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小学生在古诗词积累活动中道德素质提高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的反思、验证,让学生的首先情操在诵读积累经典文化中得以提升。 

八、研究工作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2018315---2018430日)

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调查学情。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851---20181031日)

根据研究方案,展开深入而持久的研究活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适当修改自己的研究方案,使之趋向完善。组织同年级教师对实验班的活动进行听课和调查,组织总结交流,并认真记好研究笔记。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8111---20181230日)

撰写结题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结题报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