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天宇专栏】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原创)

(2019-03-13 10:00:00)
标签:

365

时间的脚步

教学设计

分类: 成员专栏

【徐天宇专栏】时间的脚印 (教学设计)(原创)

                    时间的脚印

              西安爱知中学     吴春玲

      主备人:徐天宇                  授课人:               

班级

 

课型

自读课

 

 

教材分析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内容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文章的题目《时间的脚印》,是从高土其《时间伯伯》一诗中引申借用的。拟人化手法的运用,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和理解难度不大。首先学生有事例性说明文的阅读经验,而且富有探究精神。

要鼓励学生能够充分在自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语句的具体含义,并能提纲挈领梳理文章说明顺序。要重视小组讨论学习的重要意义,注意运用学生之间的质疑和争论将思考引向深入。

 

教学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文章举出了许多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的事例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教学中要充分激活学生的自主思考,引导他们理性思考、自主探究。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要通过本文的学习,加深学生对于说明顺序的认识,并适时总结。

3.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文章有许多拟人化的语言,还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描写语句,使文章读来亲切有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积累或仿写。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

2.品味语言,体会生动的写法;

教学难点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方法

朗读  讨论法  任务驱动法  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学习环节及内容

学生的学

教师的导

二次备课

一、温故知新2分钟)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中,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研究,让我们知道了地壳活动,看到了历史痕迹。看似普通的岩石,为何可以记录一个时代呢?这背后的科学道理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到陶世龙的《时间的脚印》中去寻找答案。

二、发现时间的脚印18分钟)

1、齐读《时间伯伯》这首诗。

这首诗(引出了时间话题)。时间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留下了哪些脚印(时间的踪迹)呢?结合预习,快速阅读课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回答这个问题。

——岩石,砾岩,化石

 

  2、时间是如何留下这些印记的?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出岩石、砾岩、化石是如何形成的,结合书中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说时间是如何留下这些印记的。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概述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如果学生解释不清砾岩,由老师解释。最后板书文章结构顺序。】

【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文章结构的作用。并讲设问的作用。】

【边板书,边总结:作者举出大量的例子,说明时间的大幅度变化引发的种种岩石的变化。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等,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侵蚀、瓦解、搬运、沉积、新生,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要了解地球的过去,就要读懂这“时间的脚印”。】

3、“时间的脚印”具体指什么?为什么用这个标题?

【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比喻,形象具体,吸引读者。】

三、欣赏时间的脚印18分钟)

科学小品文,逻辑周密,语言严谨的同时,不乏形象具体的描绘。难以察觉的地球时代的变迁,作者如何用形象具体的文字描绘出其深深浅浅、清晰明了的脚印的?

1、学生交流讨论6分钟;

2、学生组队发言,老师做“一句话”点拨;

3、投影学生修改后的自己的作文句子(提前让生修改);

 

四、明晰心中的脚印7分钟)

时间无痕,岩石像“钟表”记录下了历史的痕迹,让我们了解到历史的变迁,地壳的活动等大量信息。

《时间的脚印》步步走来,走进我们的心里,留下了串串脚印。这些问题,就是我们心中的脚印。

在万千世界中,还有太多的事物就像时间的脚步。你还能找出哪些呢?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你心中的“时间的脚印”。

 

  结束语:“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科学的神奇无与伦比,这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科普小品的学习,也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更多的神奇与美妙,需要你踏着书籍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向科学的宝库。

 

作业布置:

1.  再读原文,体味语言魅力;

2.识记和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

 

 

 

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进入新课学习。

 

 

 

学生齐读课前小诗《时间伯伯》。

 

学生自读文章,初步理解“时间的脚印”和含义。

 

 

 

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时间是如何留下这些印记的”。

 

在老师引导下,分组讨论梳理文章的结构顺序。

 

 

 

 

 

说一说“时间的脚印”具体指什么?这个标题有什么好处?

 

跳读课文,划出文中生动形象的描写时间的脚印的句子,联想一下画面,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讨论交流,同桌一起回答,一人回答联想到的画面,一人回答好处。)

 

 

 

 

 

学生静默中思考,用简要的语言描述自己心中“时间的脚印”。

 

 

 

 

通过前面所学的《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入新课。

 

 

留意学生读诗的状态;

 

明确自读后的思考问题:

时间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留下了哪些脚印(时间的踪迹)呢?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理“岩石、砾石、化石”的形成过程。

 

 

 

 

 

板书文章的结构顺序。

 

 

 

教师安排学生发言,明确答案(可提问学习基础较弱的同学)。

 

 

 

 

教师小结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时间的脚印”。

在表述过程中注意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

 

板书设计:

             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岩石的厚度、顺序记录

时间的脚印   怎样记录时间                          读懂岩石  造福人类

                          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

             重大意义:增加知识、寻找宝藏、造福人类

教学反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