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结构化原则

(2016-01-03 19:50:11)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空间

有效教学设计中如何贯彻结构化原则

                                    ————有效教学设计原则之四

 

http://s3/mw690/006dyqsuzy6YhKsbEVs72&690

有效教学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毫无疑问主要是学科文化知识的“认知学习”,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知学习”的实质和核心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织,即“结构”和“重构”。因此,“以学习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地讲,就是以学生认知结构的组织和建构为中心,达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优化的目的。在教学中,存在这四种“结构”,即教师的认知结构、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动态结构,在教学中不仅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教师的认知结构也发生变化。学科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是联结两个主体、在两个主体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结构。其中学科知识结构理解为逻辑化、结构化了的学科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而课堂教学结构则是两个主体“教”的实践和“学”的实践相互配合、交互作用的结构,是“运动”的结构,“实践”的结构,是容纳两个主体的认知结构及静态的学科知识结构为一体组成教学过程系统的结构。

在课堂教学结构中,两个主体的认知结构交互作用,不断“组织和重新组织”;静态的学科知识结构也被“动化”、“活化”,变为教学内容结构。

贯彻“结构化原则”,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要围绕学生的认知结构而展开

首先,学生背景性认知结构的状况应成为教学的出发点。教学的出发点不应是“教材”,因为教学不是“教书”,学生不是“书袋”;教学的出发点也不能是教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因为教学不是“讲演”,学生是“学习者”而不是“听众”。教学是“教学生学”,所以出发点只能是学生和学生的认知结构。

其次,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学生认知结构中相关旧知识与教材新知识的联结。使学生以旧知识为基础,通过新旧知识间对照分析等思维运作,建立新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新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心理意义”,新知识被内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2、要把系统、扎实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

学生的认知结构既不是上帝赋予的“神来之物”,也不是客观自生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外界的知识信息(主要是学科教材知识)接收、加工、内化并按一定表征形式(语言的、表象的)组织存贮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认知结构中某方面的知识是相关学科知识的“移植”,当然不是简单机械的“移植”,而是经过“内化”,将学科知识的“客观意义”转化为认知结构中的“可理解意义”后的“移植”。毫无疑问,学科“基本结构”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结构框架,是学科知识的联接点,是最基础的从而也是迁移能力最强的知识,理所当然的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要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贯穿有效教学设计过程的始终

所谓“结构”是事物内部各要素的组合和结合方式,其核心是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所谓认知结构的“建构”,实质就是在头脑中明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并列关系、结合关系),将知识按其逻辑关系组合起来,构筑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而思维是建立知识间逻辑关系的核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过程,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学要启发学生通过思维理解和把握学科知识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学科“基本结构”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科知识结构中其他的概念、原理、规则与“基本结构”中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将学科知识在明确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内化吸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导引思路,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节选自《有效教学的设计原理、策略与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