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游散记

(2025-10-21 10:05:07)

西   

 


雨游五台山

 

7月30日8点太原太航大酒店出发,游五台山。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寺庙都散布在各处,和九华山有大同小异之处,因有中台,南台,东台,北台和西台五台而得名。我们的地方是中台游览了菩萨顶、显通寺和塔院寺。对于佛教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大有“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感触只是觉得很庄重,很肃穆,很神

听导游说,山西是很少下雨的,我们不单是遇到了,而且是大雨,她说是很少见的,说我们是有福之人,遇甘露了。导游的嘴就是会说,经她这么一说,即使是被雨淋得全身湿透也就心甘了。

五台山因海拔高,温度很低,我们从35度高温的江南来到那儿,大家直喊“爽”。低温加雨,大家都穿起了秋装,难以想像吧。

只是雨中游的感觉却与众不同。佛的胜地本来就是清静清净之处,现在经大雨的洗礼,树呀 、路呀 、庙呀 、塔呀,更是一尘不染,凡尘尽除,滚滚红尘中来的人,不知是不是也会被这甘淋洗得身净心净?也许在这佛界,听着雨声,听着梵音,一时能忘却红尘烦恼,然身处物欲横流的凡尘,能逃脱得了吗?

在走下菩萨顶这108级台阶,回首高耸入云寺庙,雨雾笼罩,绿树荫隐,更显神秘深邃。

 

 游悬空寺

7月31日,8点,从五台山出发经过“雁门关”出了雁门关就来到了汉时的塞外在汉代“出国”了。

导游说,游山西是看过去,意思是到山西是历史之游,也许她说是不错的,一路上所见的民居都是传统的看起来很古老的四合院,我打趣地说:“北京的四合院是这儿传过去的,真正的四合院发源地应该在山西。”同行中也有附和之人。一路上所见的山也都具有历史的涵养,我读师范时听地理老师说过:“山越高耸峻峭越年轻,越平滑越古老。那儿的山大都是馒头那样的平滑,这平滑中蕴藏着宇宙的变迁史!

悬空寺在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之中。车进山谷停稳,人下车融入谷中,震撼随之而起。这是一个峡谷,两边是高耸的山,直削的山壁都是黄土般的色彩,很有视觉冲击力。走近一看,好像都是沉积岩中的页岩和岩。抬眼东望,悬空寺就在东南面的崖壁之中,远远望去,就好像是峭壁上的浮雕。导游介绍说:“这悬空寺是古代人很好利用力学的典范,比牛顿发现的力学要早好几百年。”走到底下抬头仰寺庙群离地有近百米,好像建在古代的栈道上,一间木屋有一根根柱子撑着悬挂着一般。惊讶于古人是怎么建筑的,真担心这一根根撑着的柱子怎撑得住这建筑重量时,只听导游介绍说:“外面撑着的柱子是不起支撑作用的,它的主要承重是下面插入山体的横梁,这些梁,有三分之二在岩石里,只有三分之一露在外面,它非常具有承重能力。”定眼细瞧,确实看到那些精巧的寺宇建在一根根横梁上。

悬空寺历史悠久,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后期,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整个寺院,上载危崖,下临深谷,背岩依龛环境险要而幽静,那是因为体现了道家的“不闻鸡鸣犬吠之声”的理念。

因为它是悬空的,且很高,我恐高,没有上去。未能身入领略其奇妙,有些遗憾。

 

游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在大同的西南约16公里。离开悬空寺,乘车来到闻名于世的云冈石窟那种震撼更是强烈。

石窟在连绵的山上,此山名武周山,我们所见的山体不高,大约在50—60米左右,朝南面都被切成平面,石窟一个挨着一个,绵延近一公里。我们游览的几个是保存最好的,走进第一个石窟,整个石窟空间在60—70平米,高度25米左右,穹顶。迎面一尊高大佛像,有多高呢?我目测一下,大约有近20米,这么高的佛像,我们的同行都在想是怎么雕凿的?雕像比例是怎么做到匀称合理的?真是不可思议。

其他的石窟,能分辨的是那些形态明显不同的,如有的居中正坐,有的手捧短笛,有的载歌载舞,有的怀抱琵琶,有的击鼓,有的敲钟。其余的造像,因为对于此类历史的寡闻,所以虽然有异,在我的眼里似乎是相同的。

我更感兴趣的是古人为何会选在此处开石窟,雕刻佛像?仔细观察后才明白,这些岩石,都是砂岩。现在我们知道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具有隔音、吸潮、抗破损,户外不风化,水中不溶化、不长青苔、易清理等特点;砂岩的硬度低,颗粒分布均匀且胶结物强度适中,雕刻过程中受力更均衡,不易出现局部脆裂或分层现象。古人一定是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对此岩石有了一定的认知,才会在此窟雕像。

虽然此岩石具有易凿易雕的特性,不过在距今1400多年前北魏,要开凿这些石窟,雕刻那么多神像,肯定不是件,不知有多少的能工巧匠为之献出了一切

 

 

游晋祠

 

8月2日,上午游平遥古城,下午游晋祠。

一直有一个问号在脑海里盘桓,山西为什么要称为“三晋”一听到“三晋”大地,就觉得很有历史的厚重感。

在游晋祠的时候这一问号终于被开了。听导游介绍说:“山西在西周是唐国,后改为晋。再后来赵、魏、韩三家瓜分了晋国的领地赵、魏、韩受周烈王封为诸侯。由于赵、魏、韩都孕育于晋国,后人就把晋国称为三晋,而晋国的大部分是在现在山西,所以山西就称为晋和三晋了。

而这晋祠,就是当时的建筑是晋国的王家祠堂,为纪念晋王及母后邑姜而兴建。

在晋祠,处处透露着历史的厚重。那一棵棵参天的古树,吮吸了千年的露,沐浴了千年的阳光,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充满着生命活力真乃奇迹

在晋祠,使人的是竟然还有存世最早的“立交桥”。在圣母殿的前面,有一座桥梁,导游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立交桥”。这座桥建在一个水潭上面,成“十”字架构,奇是桥面下有一根根柱子托着,柱子是石材,但与桥面连接的地方却是木头的,好像古代房屋的斗拱。导游说“立交桥”,概是“十字”形下面的结构。

在晋祠,还有一处令人称奇的地方“水利工程”。在一股泉水的下方,有一个相当于“都江堰”构造的工程。导游说:“这股泉水,在古代可供附近的村民饮用和灌溉,这儿有两个村,为了用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一个县老爷为了解决他们的纷争,就在渠里建了这样一个分流设施,水分流到两个村里。”我看那里的地形,泉水在上方,它流经的下方,有两条小溪,一条往左,一条往右,而泉水正对的是左边的小溪,因此,左边的小溪得到泉水的量要大,于是在泉水的下方修了一条小坝,开了10个孔,在右边第三孔的地方又筑了个石埂,成“z”字形,这样右边三孔流出的水就可以进入右边的小溪,其余的水则流到了左边的小溪,这样一处理,两个村庄就能得到同样多的水,矛盾也解决了。古代的当官人呀 ,也是有智慧的。

天的行,由中原塞外,又塞外中原,横穿了大半个山西车在太行山上行吕梁山脉驰北岳恒山穿,特别是车行雁门隧道那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似乎响起了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声,眼前好像浮现大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凛然身姿。三晋大地壮丽的河山,厚重的历史,如一部百科全书,百读不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老校长张文先
后一篇:舞动银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