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生活二
(2025-09-28 08:33:46)
我的小学生活
我们大队的学校,开始只是初小,一到三年级,每个班级也只有10多个学生,没有少先队大队部,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得去隔边的杨溪大队学校举行,我的入队仪式就在老师的带领下去杨溪学校举行的。四年级开始要转到杨溪完小读。20世纪60年代末,对农村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学校变成了完小,在原是弘慈庵的地方新建了学校,教室的光照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为教室的南北墙上都有标准的窗户。黑板用水泥直接做在墙上,这种黑板新的时候很好用,但时间长了,出现一些小斑点的坑,露出了白色,教师写上去的字有时看起来好像多了一点。
70年代初,为了使农民孩子也能方便地上初中,学校附设了初中班,两年制。我的初中就是在大队学校读的。我班只有9位学生,其中两位是女生。教我们的老师,除了我堂哥是正规师范毕业的外,其余几位都是下放知识青年。一位姓李,教我们语文,一位姓姜,教我们数学,一位姓潘,教我们唱歌、画图等辅课。
对于小学生的品德教育非常重视,学校设有失物招领箱,小学生将捡到的小东西放入这招领箱中,丢失的同学可去办公室向老师说明情况就可领回,在失物招领箱里最多是学习用品。铅笔头、小刀、橡皮之类的。如果是大件东西,就会交给老师,老师就会用小黑板写上“失物招领”,放于办公室门口。
那时讲究学军学农。学农嘛,学校里有一块自留地,老师利用劳动课带着大家到地里劳动,种菜、种豆或种蕃薯。还有在夏收夏种时会利用劳动课组织学生去田里捡麦穗,在秋收冬种时捡稻穗。农忙时放一周的农忙假,让小学生回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
学军,很有意思,不像现在新生入学在操场上搞军训,而是搞野行拉练。记得很清楚的一次野行拉练是去王江江的雁荡,那时我们叫它爱荡。那里原有一个高射炮驻军部队。我们一早从学校出发,往南到西湖大队的塘家浜,再过升平桥、洪典桥等地方,在运河上摆渡。一路上,领队的教师还会发跑步、卧到、齐步走这样的口令。听到卧倒的口令时,如果前面是一个水潭也会毫不犹豫地卧下去。过一座无名的小桥时的情景至今记得。那条河是一条小河,东西走向,河上有座好像是临时性的小木桥,河中南北临河处分别有一个用几根木头交叉支撑着的“桥座”,上面横着一根木头,桥面有三条跳板相接而成,跳板的宽度约30公分,两边的跳板一头搭在岸上,一头搭在横木上,中间的跳板搭在“桥座”的横木上。桥离河面约5-6米。这样的小桥我最害怕,因为恐高。开始走上桥时,觉得那桥似乎是摇幌着的,我侧着身子两脚平移地挪动着,心里紧张得两腿发软。老师看到了,就扶着我过了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