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产队五
(2025-08-27 14:31:05)
我们的生产队
从开始记事起,我们的生产队里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政策。当时在社员中流行的一句话叫作“不劳动者不得食”。在这样的政策鼓励下,队里没有一个闲人。大家把气力小的,干活不那么像样的,做几天需要请假不出工的,称为“懒人”,而这样的懒人,评的工分也低,到年终分配时的所得也会少。像我们埭上,这样的男人主要有四位,其中两位是兄弟俩,听大人说,解放前他们在小时候由于母亲的宠爱,不干活的,家务活不做,田里的农活也不让做,在娇生惯养中长大了,气力也没了。他们两个是我的族长辈,我们都叫他们“公公”,那个哥哥,人长得蛮高大,游泳本领很好,但走起路来却比游水还要慢。要他挑担,那姿势我无法用语言表达,用农民的话说叫作“硬里硬桥”,不自然,一看就知道是没干过活的,不像样的那种。那个弟弟,看起来好像灵活一些,但人长得矮小,气力也很小。所以他们两个农活只能是轻便的,搭搭猪灰,笃笃秧,晒晒谷,戗戗堤岸,自然评的工分就低了,一年得的工分就少了。
他们的所谓“懒”不是生产队培养出来的,是他们的母亲培养的。在农忙的时候,他们一般是不会不出工的,只是干起活来慢一些。
这两个人家庭承包后,也分到了田,开始兄弟俩一块种,后来就不种了,干脆送给了邻居种,自己向邻居要点口粮。这样一直到他俩去死。
《咱们的牛百岁》中的那个懒汉,在生产队的时候是不会有的,除非他是身体不好的五保户,如果是五保户也不能算是懒汉。不然的话他不劳动就不会有收入,按劳分配嘛。而在我们队里,即使是五保户,也会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的。
记忆中,我参加过几次生产队社员大会,是在晚上开的,主要的议题是评工分。先是由队长向大家说明工分的等级,具体等级前面已说过,再男女分组讨论评分。男的由队长主持,女的由妇女队长主持。
具体评分时,先定一个标准,谁谁在可得12分,再讨论出哪几位和他一样。以此为样,评出各人的得分。评分时,如果你本人觉得评得不合理,可以讲出理由,给予调整。一般这样的调整很少的,因为大家都在一起干活,谁好谁弱都是一清二楚的。在我的记忆中,我们生产队为了评分不公而发生矛盾,一次也没有过。
这样的评分,人与人之间有一些差距,但不是很大,这样的差距是在人可接受范围之内,因为是按劳动的付出评的分,这样就不会挫伤积极性,反而会提高人的劳动积极性,因为是能劳多劳就多得。
到年底,生产队的收入留一些公积金之外,其余的分给社员作为劳动的报酬。这个报酬是按社员全年的得分来分的,工分多的分得多,工分少的分得少,体现的是“多劳多得”原则。
这样到年底,一般都会分到一些钱,多的几百元,少的几十元。不过做了一年,分不到钱还倒欠生产队的,也有。主要是因为生产队的分红是在年底进行的,平时家里开销没有了,或遇到生病什么,可以向生产队借钱,然后到年底分红时扣。而有些家庭平时向生产队借得多了,到年底的分红所得不够还借款,就出现倒欠的现像。记忆中我们队里年年欠钱的有一家,夫妻两个,丈夫患有哮喘病,不能参加生产劳动,小孩倒养了6个,两个夭折了,4个小孩在生产队的时候,只有一个大女儿可以参加生产劳动。大儿子给生产队放牛,小女儿也干些农活,但他们俩还是小孩,只能评小孩的工分,所以一年的得分少,到年底分红就少,扣除平时借的,就倒欠了。倒欠的就倒欠着的,来年做出来再还。那这样,这倒欠的家过年不是没钱了吗?还可向生产队借,因为年总是要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