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产队一
(2025-08-21 10:30:43)
我们的生产队
生产队这一组织,与大队成立同步。我们大队成立于1959年1月,叫勤丰大队,下设10个生产小队(简称生产队)。大兵团作战时,生产队合并成连队,我们大队有19连、20连、21连三个连队,1961年9日,恢复为10个生产队,1965年,合并成9个生产队。1966年10月,合并为7个生产队。1967年,合并为6个生产队,我所在的为第五生产队。
后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耕作分配模式。土地由生产队集体经营,生产队设队长、副队长、妇女队长。队长全面负责,副队长主管生产,妇女队长主管妇女工作,记帐有会计,管钱有出纳。
我们队任过队长的有两个,一个叫王寿荣,一个叫王爱林,我妈一直是妇女队长,任过副队长的有两个,一个叫孟福荣,一个叫孟新荣。担任过会计的一个叫王海荣,是六队的年青小伙子;一个叫徐鸣奎,是从嘉善天凝的薛家浜,当于也叫勤丰大队请来的;一个叫徐坤,是从东风大队请来的。出纳是我堂哥,叫孟有兴。
1966年开始农业学大寨,实行大寨式评工计分,社员每天出工由生产队会计负责记录,全天出工在记录本上记“1”,出工半天记“0.5”,俗称“出工一划头”,出工分值由全生产队社员分组讨论定好底分,每个“标准工作日”,男壮年劳动力定为10~12分;一般男性劳动力定为9~11分;女性壮年劳动力定为7~9分;一般女性劳动力(中年家庭妇女)定为6~7分;儿童3分。每人每天的得分值至冬季农闲时召开生产队社员大会民主评议产生,被称为 “大寨式”评工计分法。年终按得分多少进行分红。
我们生产队的农户都居住在鲍甸埭东段,从东面的莳公荡到西面与六队的王家场为至,呈带状,长约300米。1982年分拆成两个生产队,以我四伯家为界,东边为第九生产队,西边为第五生产队。1984年1月后,生产队改称村民小组。2002年4月,与千金寺村合并后,东面的村民小组为20组,西面的为24组。2020年有农户26户,95人。这人数是账上有数据,实际居住在埭上还不到一半,而且基本上是老人,原来种田的老人们。
我们是一个心非常齐的生产队,人们俗称“鲍甸齐”,生产队的时候户数在35户左右,人数在105人左右,全劳力男女加起来60人左右,田有200多亩,每人要负担3亩多的种田任务,比其他生产队的任务都要重,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双抢结束时间与其他生产队同步,从不拖全大队的后腿。不过大家干得都很苦很累,出工是最早的,收工是最晚的,开早工、夜工是最多的。队长也很人性,农忙结束,总会从畜牧场里捆出一二头肉猪来宰了,将肉分给大家改善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