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春天
(2025-07-31 14:23:23)农村的春天
春天,总与美好相联。在不同人的笔下,有不一样的春天。
我于农村长于农村,工作在农村,退休后还经常回农村。农村的一切深深地烙印在脑海里。虽然我所熟悉的农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纯朴的泥土上,按自然规律会有不同的生灵此第生活着,然如果细心一些,就会发现她与众不同的东西。
农村的春天,是绿、黄、碎花组成的,这绿、这黄是成果的集成。大片大片的绿铺在田野里,那是麦苗,那是油菜之绿。初春,这绿是嫩的、弱的。仲春,这绿是黛的、浓的。暮春,那绿就不再是绿了,而是由绿而黄,那黄不属金黄,用农民的话说是“麦柴黄”,这麦柴黄带有嫩黄,粉亮色,给人一种悦感。因为这色就是收获,就是白面。还有就是灰黄,虽然油菜花是那样的黄得闪耀,但成熟的菜荚却是褪去了黄,隐藏了金,变得有些灰有些褐,给人与藏而不露之感。
农村的花,在田间地头,不在枝头,只有在田间地头的花,才代表农村。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小。屋后阴凉处红红的野草莓花,田埂边黄黄的小野菊花,圩岸上紫罗兰似的马兰花,麦塄空间挺着的白白的蛇床子花,还有许许多多叫不出名的各色花朵,把绿色留下的空间填补得恰好。这些花,不热烈却真实地存在着,不张扬却给人与悦目,不需浇灌修剪却顽强地美着。
农村的春天,是鲫鱼、鲤鱼的。从电视里看到有些生活在海里的鱼,到了一定的季节就会游到内陆河道里产卵,这时就会有棕熊守在那些鱼必经的水道口守水待鱼。我们这儿的河道里最明显产卵的是鲫鱼与鲤鱼,每当它们产卵季,河道里就会拉上一条条水草带,将一种名为“笑袋”的鱼具,傍晚时扎到水草上,第二天早上那袋里就会有鲫鱼,也有可能是一个大鲤鱼。袋中的鱼头向下,尾巴向上。不知人们是怎么发现它们产卵时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捉它。清明一过,我们鲍甸港里就会有一条条这样的水草带,清早,男人们划着菱桶去取笑袋,往往是满载而归。
农村的春天是螺蛳、蚬子的。螺蛳蚬子,生在河底,是不起眼的小生灵。捉它们也很容易,可摸,可耥。却有良好的口碑“正月螺蛳二月蚬”。这俗话,不知始于何时,代代相传之今何人知晓,也必定会传之恒久。酱爆螺蛳是水乡特色名菜,蚬子汤同样也是,它制作简单,口感却味美。只要将蚬子洗净,放入锅中放入清水、料酒浇煮,烧到蚬子张开,再放盐、油、味精、胡椒粉就可出锅。
农村的春天,在苦楝树上。楝树是不是只在农村,我不敢说,但至少我们一带的城里街道旁、公园里,绿化带里从未见过有一株苦楝树。而在乡下,在农村的空地上到是能随便地看得到。谷雨前后,楝树开始开花,那一簇簇的碎花将整个树冠罩住,远望如一个花包。民间还有“楝树花开挖眼不开”之说。意思是楝树花开的时候人最容易犯睏。在医学上确实有“春睏”一说。那时间刚好与楝树花开同步。花开四季各有意义。
古人的“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农村的,“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是写农村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样是写农村的。
农村的春,无处不在,只因熟视无睹而无所谓了。
摘录些古人写春日农村(田园)的诗句:
《村行》杜牧
春半南阳西,柔桑过村坞。
娉娉垂柳风,点点回塘雨。
蓑唱牧牛儿,篱窥茜裙女。
半湿解征衫,主人馈鸡黍。
《春日田家》宋琬
野田黄雀自为群,山叟相过话旧闻。
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
《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宋代〕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江南春》杜牧〔唐代〕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无题》高鼎 清代
牧笛声中踏浅沙,竹篱深处暮烟多。
垂髫村女依依说,燕子今朝又作窠。
《横溪堂春晓》虞似良 宋代
一把青秧趁手青,轻烟漠漠雨冥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渭川田家》王维 唐代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春日田家》明肃靖王〔明代〕
屋后青山门外溪,小桥遥接稻秧畦。
人家远近苍烟里,桑柘阴阴戴胜啼。
《春日田家》叶鹤栖〔清代〕
万井炊烟缕缕斜,村村花柳自相遮。
平芜一望春将老,细雨和风麦秀花。
春日田园生活,是古人笔下的诗意画卷,也是我们现代人向往的心灵栖息地。在这些古诗词中,我们看到了春天的美丽、田园的宁静、生活的恬淡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