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甏
(2025-07-03 10:40:52)聊聊甏
甏,是一种陶制品,日常家用的,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功能也不一。
在我们一带,以前一般农家家家有甏。最多用的甏是菜甏与米甏。菜甏比米甏小,但比米甏多。因为,那时的人家,都有腌制咸菜的习惯。秋冬交替时腌八月菜,人们称之为咸齑菜,不过这咸齑菜不用上甏。冬季腌制雪菜、大头菜,这两种菜都需要装甏保存。我们埭上大都数人家种大头菜,地多的可以装上四五甏。这种甏是直筒甏,口处收缩。
大头菜可以收的时候,埭上户户门前场上都晒有大头菜。先把大头菜从地里拔来,去掉老叶,洗掉大头上的泥,放场上略晒一晒,去掉一些水分,再用刀将大头剖成片,但在菜蒂处连着,不能片断。再用柴将几个大头扎成一扎,再挂到竹竿上,任其自然风干。等大头菜风干到差不多的时候取下来,抖掉菜叶上的灰尘,开始踏菜。
踏菜用大缸,一般都把大缸排放在廊檐处。在廊檐下挖个小潭,将大缸斜放到潭里,廊檐的屋梁上拉出一根绳子,人在踏菜时要拉着此绳。踏大头菜的动作我们俗称“糙”。缸里放上大头菜,撒上盐,人站到缸里,手拉着绳,将大头菜踏几下,人向上一蹿,双脚落到缸壁,将大头菜翻个身。再踏,再蹿,如此循环,第一遍踏好后在缸里闷上一天,下一天再踏,直到菜踏得看起来有些肉色相为至。踏菜是男人的活。
然后缸口盖上可挡雨的东西—大匾,让大头菜在大缸中再闷上几天。
闷好后,将大头菜装进甏里。装甏时,大头菜一定要压紧,压实,尽可能地往甏里压菜。压菜也是男人的活,大头从甏底往上放,放到甏口时,得用陈豆拐杖将大头菜顶进甏里。顶时将有柄的一端顶住肚子,头的一端顶着菜,一手拿着,肚子用力,就可以将大头菜顶进甏里。
装好菜,在甏口用事先准备好的荷叶盖住,再用软泥将甏口封住,放到阴凉处保存,第二年夏天的时候就可食用。
如果没有那甏,就没有大头菜的美味。
生产队的时候,集体利用桑树地简作的方法,大面积种植雪菜。那时生产队仓库东墙处叠了好几埭雪菜甏,足有上百个。雪菜踏好装甏,第二年开春的时候运到苏州售卖。
如果是农户,踏菜方法与踏大头菜一样,生产队里种得多,再用缸踏费时费力。所以就把洗净晒得半干的雪菜放到水泥船的船舱里,撒上盐,跳进多个人一起踏。踏好后在船里闷几天再装甏保存。
记得那时的雪菜卤也很好吃,主要是鲜。烧饭时炖上一碗雪菜卤,吃饭时用它浇饭,味道很好。
还可以用雪菜卤做成臭卤甏,所谓臭卤甏,就是将雪菜卤放进甏里,再放些笋篰头什么的,发酵到雪菜卤变臭。就可以将想臭的食材,如毛豆荚、豆腐干、南瓜、苋菜等放进去臭上一定的时间再食用,味道非常独特,是一道农家美食。
农家必备的一种甏叫米甏。小时候,家里的米都是放在甏里。这种甏与菜甏不同,膨肚、小口。现在不用了,就放在后院的空地上。这几个米甏,一个口径20厘米,底径40厘米,高也在40厘米左右,在肩处有20条圈纹,肩到口的斜面上为竖线纹。甏身平而无纹,酱黑色。另一只琉璃黄色,周身为斜圈纹,彭肚。还有一只为酱色,有10圈肩纹,肩下10厘米处有2圈纹。
记得这几只米甏就放在过路靠东边的墙角边,缸口用一块厚实的木板盖着。里面放一只量米的小碗。用得时间长了,甏里可能受潮,对盛放的米不利,所以到了六月六那天,还要将它放到太阳底下晒上一晒,这样放米就不会生蛀虫。民间传说这一天晒的东西不会再发霉。
我家还有一只很有特点的甏。这只甏,口径只有10厘米,底径也很小,最多20厘米,肚却很大,膨肚,肚径超30厘米,通身黑色。父母叫它酒甏,但没见放过酒。一是父亲不会喝酒,二是家里不做酒。这只甏肯定是老祖宗们用过的,因为我记忆中父母没买过这甏。
这只甏,小时候见它的时候是被挂地猪圈里。父亲用绳子捆扎住甏,甏口朝下,底朝上,挂在猪圈阁栏上。听大人说,它可吸收声音。当时养母猪,母猪听不得特别的响声,如果声音特别响,母猪如怀孕了就会被吓掉。挂了这种甏,就会没事。不知是不是真的,但那时养母猪家的猪圈里确实都挂着类似的甏。
甏,农家生活的缩影。现在,尽管一直用惯了用甏盛米的农村家庭,也不再用甏了。我家一直享受房子保护的甏也被老婆从屋里搬到后院露天放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