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小游
(2025-05-06 14:21:20)黎里小游
黎里,离我们不远,就在田乐的北面,听说那儿的古镇味道很好,就想去看看。趁五一假期,择一个有天气,带着老婆去小游一番。
6点30分由王江泾乘公交,30分钟后就到了那里。在汽车集散中心下车,问了一下步行路线,往停车场西南出口,没有几分钟就来到了古镇。
镇的风格与江南其他小镇差不多,一条小河东西向穿过小镇,那河不宽,目测不到20米,那条河名黎川。沿河南北两岸为街区,临河间隔有廊棚,体现着古镇初建时的风状,大户之间大部分是分开建造,不连成片。所以没有西塘那样的悠长廊棚。南岸没有临河铺房,因为是阴面。北岸间隔着一些临河店铺。铺面间有落河河埠,河埠两边与顶上都有房子,属墙门式河埠,这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河埠形式。临河房子,伸出河面,下面用石柱支撑着的伸向河面的房子。
黎里,这个名字小时候就听说过,因为那儿有一家传统治伤的诊所,很有名气。我们这儿凡是有伤的大都去那儿治过。我年轻时挑河泥不小心扭了腰,在当地看了,效果不明显,于是父亲摇着船将我载到黎里看了那儿的伤科。去了几次后基本恢复了正常。虽然那儿天阴的时候腰肌处还会有酸痛,但那是正常反应,当时医生就说过将来会有酸胀痛。
不过当时只是去看病,没去镇上走走,所以对于古镇是舍样的,大脑里一点痕迹也没有。
这次身处古镇,最先的感觉是静。因为我们去得早。7点就在古街上了。几乎没有行人,门店都还紧闭着,那些具有历史沧桑的房屋,幽静地蹲伏在小河两岸,盖着廊棚的走廊南北,临街店铺,临河小铺,将早晨的光遮挡得在外,走廊里椽梁上的桐油色,地面砖块的青灰色,是走廊更显着幽。
8点之后人渐渐多了起来,感觉街道上依然是静的,游人们都怕吵醒这古镇而休闲地走着,没有大声喧哗,没有汽车的喧嚣。有的是小河里悠悠摇过的小船,和荡起的涟漪散向岸边的水晕。
古镇很有特点是弄堂多。每条都是那样的幽长。一条条长长的弄堂,窄窄的,或明或暗地望不到尽头,特地进入一条弄堂里,老婆说:“别进去,暗暗的,怪吓人的。”我不听其劝,大白天,一个大男人有什么可怕的?。弄真窄,两肘弯曲伸直刚好能碰到两边的墙壁,用脚丈量了长度,足足有80步之多。这样的弄堂,在古镇上应该有十多条,具体没有数。只是感叹“又有一条”!西塘有条很有名弄堂,名石皮弄。现黎里的相比,那是朋巫见小巫了。
桥多,那是江南小镇。不然就不成为水乡古镇。黎川从东到西据说有8座桥,我没数,看资料的。这些桥的形状与其他古镇大同小异,无非就是拱形的、平梁形的。有一座桥的桥阶倒是很有特点。开始几级是用长条石铺的,在与桥面连接的地方,铺了一整块长条石,用它连接桥阶与桥面。而这条石不是平的,石匠师傅把它凿成石阶状,这样方便上桥人,雨天脚下不会打滑。古人很有心,设计人性实足。
我们从北街走到西边尽处,再从南街返回,一路上走走停停,停停坐坐。看古建,看游人,偶而进到一些开放的大宅内,感受古人的幽雅与大气。坐在小河边的石长条石上,欣赏茂树遮荫,河水静静泛秀绿的黎川。只见阳光透过绿叶落到河面,河面呈亮黛相间色。河面上洒落的槐花、香樟花粒随微风漂浮,星星点点,如平静的玻璃面上均匀地洒上一些细沙,用花岗岩条石铺成的两下水的河埠静卧着,石缝隙处偶而长着几枝小草,绿叶如美人卧看秀水般斜向着伸着,有浣溪之优雅。
下午1点,乘车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