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埭的兴衰
(2025-02-25 08:33:53)一条埭的兴衰
我祖居的地方叫鲍甸埭。这条埭什么时候形成,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从历史文献中可考可能是在西晋(305)高使君屯田时开始形成。因为高使君当年屯田的地区大致想当于现在的油车港镇、王江泾镇,嘉善的天凝镇、干窑镇等。什么时候起有人居住,没有文字可考,有几百的历史是确凿无疑的,因为在南面西王港口重建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的怀仁古石桥上的南侧桥联就提到了”鲍甸之名。桥联是这样的“南接栖真香火界,北通鲍甸北云乡”。
从我记事起,我们埭上的住房是传统的江南民居,平房翘脊,粉墙黛瓦。大部分是单埭式,没有几家是前后进的。房子前面有场地,靠河处有自留地,后面也是自留地,有些房子之间也有自留地。
埭的东半部为第五生产队,也就是我生活的小队,有35户人家,105人。20世纪70年代初,农户的房子没有什么变化,而生产队集体却兴起了建造房子的高潮,首先在西段建造了三间平房,作生产队的仓库。又在我家南的空地上建造了四间平房,作生产队的食堂之用。那时双抢季节,生产队会开办食堂,为社员提供一日三餐的饭食和茶水。后来又在东段建造了一埭五开间的仓库兼蚕室,并在仓库前面修了一片大场地,且铺上青砖,成了一片砖场,也是埭上第一片砖场。还在港南桥堍建造了一埭畜牧场,生产队的房子建造,使埭上房屋密度增加了不少,村落显得更加谨慎。那时的埭上,人丁兴旺,猪圈满室。
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庭联产承包后,生产队的房子折价卖给了社员,集体的房子变成了私人用房,卖给社员后,因农房建房需要就把仓库房给拆了,现在一点印迹也没有了。
家庭联产承包后,农户为了适应单家独户收割翻晒储藏的需要,同时也为了改善住房条件,兴起了一股平房翻建为楼房的高潮。拆掉老的房子,大都建造为三开间二层楼房,门前浇了水泥场,场前造猪棚。有的趁此机会兄弟分家,各造了楼房。这样一来,埭上原有的空地上大都建造了房子,埭上房子的密度更高了。
后来兴起了家庭纺织业,几乎是家家都买了织机,规模也不断扩大,原来的屋里排不下织机了,就在房子边上搭建简易工棚。自家用工不够,还从王江泾市场请来挡车工。有的造起了像样的厂房。这样一来埭上的房子密度就更高了。几乎没有了空余的土地。那时的埭上门前场上稻柴成堆,家里谷米满囤,织机隆隆,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只是门前的河水由清变成了黑,水中的鱼从可吃到不敢吃。
后来土地流转,农户不再自家种田,成了地主收租金。家庭工业淘汰,有体力的成了打工人。没体力的、老的成了守埭人。80年代初出生的小孩长大后,读了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城里工作。现在的埭上,房子还是那么多,人却少了不少,只有上了年纪、不能再做工的人生活着,冷冷清清的,没有了以前的朝气与生气,有的只是暮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