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头
(2025-02-18 08:25:10)圩头
我们鲍甸港的河对面有一只圩头,名钳力圩。这只圩头成形与何时?古书上没有记载。最近在翻阅明万历年间编纂的志书《秀水县志》里也没有查到该圩头的名字。
历史上说我们一带的塘浦体系形成于东晋建武时期,说是当时有一个叫高使君的,带着三千人的部队,在嘉兴一带屯田开垦,在滩涂四周筑圩、埭、塍。逐渐形成了圩头与塘浦体系。水中的一只只大小不等的圩头,应该形成于那个时期,是不是所有的都形成与那时,也不敢这么妄想。可能有些圩头形成还要更晚些,不然我们村落所在的鲍甸圩和钳力圩为什么在《秀水县志》没有记载呢?
钳力圩,大小200多亩,近似楕圆形,东西长,南北短。在中间位置由东向西有一只浜,大家称它为石头浜。不过我倒觉得那浜更像是深入到圩头里的像人嘴里的舌头。
圩头在解放前,听上辈人讲,那些田都是一户姓沈的大户人家的,我们埭上的人都是租种他家的田过日子。他家的祖坟也在石头浜的地上。听老人们说,那坟是在1965年填平石头浜的时候被平掉的。那块墓碑石被用来填在龙沟上作过渡板。
解放后,经过土改,土地分给了我们埭上农户,后来经过互助组,合作社,生产队,土地归集体所有。
1965年,农业学大寨,开展园田化建设,把圩头的地堵挑平,把用处不大的河浜填平,增加农田面积,用于多打粮食。我们队利用一个今冬,一个明春的时间,全体出动把那石头浜填平。填平后,对于头进行沟渠配套建设,在石头浜口造了一只机埠。在原石头浜基位从东到西开了一条主龙沟,到西离堤岸约100米的地方,由北往南开一条龙沟。机埠往南开一条主龙沟,到南离堤岸约100米的地方,由东向西开一条长龙沟,东到牛腿的河边,西接西面南北向的龙沟。这样一修筑,整个圩头的大龙沟相互贯通。且在龙沟连接处筑闸门,可以拦断水流,这样可以做到分片灌溉,不浪费电力与水流。
1975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于是在圩头里修筑了一条可以开拖拉机的机耕路,从此在圩头里有了第一条大路。那时是田成方,沟成套,路相连。水利设施与运动设施齐全。埭上人集体出工,集体收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家庭联产承包后几年,这样的格局基本保持不变。只是出工为单家独户的自由劳作。实行“二田制”,土地流转,田由承包大户种植,这样的格局被打破。这几百亩本有大几十人劳作的情景被零星的几个人所取代了。埭上的年青人去了城里,埭上的老年人做得动的打点零活,做不动的闲在家里,等着老去。
现在,从鲍甸港桥往南是一条水泥路,往石头浜机埠也是一条水泥路,宽约2米,可以行驶小型货车。东西向水泥路南面的农田全被挖成了池塘,由承包在此养虾。路北的田,四周开有深沟,有一承包户用他们进行稻渔混养,主要养龙虾,种一季水稻。冬闲就把田放闲。
现在的圩头,不是岸上种桑,田里植稻,而是岸上植花草,田里养鱼虾,只有“鱼味”,没有“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