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生修道院
(2025-02-14 08:26:13)走进文生修道院
孤陋寡闻的我,进入21世纪才听说嘉兴有一个修道院,而且是在杉青闸对岸。然思想深处对于修道院、神父这类西方文化不是很接受的我,不甚想过要去看看。但随着嘉兴城市的发展,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那修道院已修葺并对外开放。
一个明媚的春日,在徜徉了芦席汇,分水墩之后,信步走进了文生修道院。
文生修道院位于运河东岸,与西岸的落帆亭隔古老运河相望。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静。
门前有片开阔的香樟树林,进深有近40米,南北宽也约有40米,高大的香樟树,把这片本应阳光充沛的空间掩映得幽幽静静,茂密的树冠遮挡着阳光,投射到地上的影子也是斑驳的。林中似乎一点声音也没有,连天上的飘动的声音似乎也都听得见。那修道院就在那这静的东面,也同样静静地卧着。
我骑着电瓶车进入那静静里的甬道,真准备在门前停下的时候,两个保安从里面出来了,指点我将车停到北面的路上。我遵指往北,那儿有两辆电瓶车停在那儿,估计就是那两个保安的。
停好电瓶车,走进围墙的大门。因为是第一次来,而且闻名已久,所以看得格外仔细。
主体部分平面呈倒“凹”字形,正面部分二层九开间,东西两翼各十二开间,西面是围墙,属坐东朝西型。主体建筑的正中有一小钟楼,钟楼有圆窗。两翼建筑中,东翼两层,西翼三层。底层是开敞式的拱门长廊,廊外共有30个砖砌的拱形门。楼层为封闭式长廊。人字形屋面铺设小青瓦。院内遍植香樟,幽静,古朴,形成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浑然一体。那些门都紧闭着,似乎把这修道院的历史给关了起来。
当我走进院落时,在南面厢屋的走廊上有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慢慢地边走连聊着,那女的还拄着拐仗。除了他俩就是我了。
我径直穿过院落走到东面的正室。从北到南的房间里都布置着展陈,乡村艺术馆,里面有民间灶头、灶画,农耕小农具,民间厨房用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陈着嘉兴市的代表性非遗文化,有舞龙,滚灯,皮影,民间刺绣,反映民俗活动的物件(红烛蜡台),有反映文化活动的图片,如江南网船会,农民画等。这些非遗文化像他们本身带有悠久的历史一样静静地展示在硕大的空间里。
南面的厢屋里,图片、文字、现代电子技术多种手段相结合,完整而全面地展示了大运河的历史,嘉兴大运河的历史。从东到西几十米长的空间里,我一个人静静地看着展陈,静静的听着墙上文字、图片所发出的历史声音,从中了解了许多以前不甚了解的嘉兴运河的文化。
从展陈室出来,院内又来了几位年轻人。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还是有的。
从里出来,骑上电瓶车,轻轻地开出树林,大运河就在眼着,运河之秀水静寂无声,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杉青闸早已不在,眼着的运河也不再具有船运功能,在它千米远的北面,新开了一条北郊河,由北往南船队不再需要经过嘉兴市区进入杭州塘,嘉兴市区的运河入口修建了大型的水闸,犹如现代杉青闸。
这修道院就在这静静的河边,静静的树林后,其实它还是有些历史地位的。由法国神父步师加建成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以天主教遣使会的创立者圣文生命名的,故名文生修道院,也叫浙江大神学院。它曾经是我国近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修道院之一。文生修道院常住中外修士四五十名,从1909年至1941年,文生修道院共培养12年制神父155名,被派往全国各地教堂。1949年文生修道院停办。
2000年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中国早期教会建筑的代表,还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重要实物例证,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载体,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