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桃墩

(2025-01-16 14:22:30)

桃墩

 

桃墩,都好听的名字呀!带着诗情,又有画意!在碧水中央,兀立着一个土墩,确切些应该是水中小岛。自然可能是人为,也可能是自然地生长着不知多少棵桃树,阳春三月,桃花盛开,艳红一片,那不就是武侠电影《射雕英雄传》中桃花岛吗?

清嘉庆年间, 严州(今属杭州)州学教授闻川人计寿乔(又名计楠),为此写过一首赞美诗:“仿佛武陵路,春来花满堤,小桥丁字水,野店午时鸡,红雨落无数,青溪旧不迷,最后村落静,夹岸自成蹊。”

清王江泾人编纂《闻川志稿》的唐佩金也曾写过《桃墩》诗:“恍如武陵溪(即世外桃源),濛濛红雨飞,地多隐君子,读书昼掩扉。”

墩,可能就是圩,只是面积比较小,人们习惯性称呼为墩。在墩上生活的人们,喜欢种植桃树,将不大的圩头的圩堤上都种上,春暖花开时,人们远远望去,那墩上全是桃树,全是桃花,就把那个普通的圩美称为“桃墩”了。

那这个桃墩在哪呢?她不在别处,就在油车港境内,位于栖真的西面,南官荡的东北,北官荡的东南。申嘉湖高速紧贴村北而过。此村的历史比较久远,在明万历《秀水县志》已有此村记载。

历史上应该确实存在过桃林满墩的田园风光,不然诗人们也不会赋诗吟之,不过现在诗中“红雨纷飞”的意境不再了。后世的人不见桃花,倒见桃李不少。

桃墩望族吴氏,据传始祖曾在桃墩后港建有“桃墩花园”,出过两个举人,后人称吴氏为“老爷门坊”。

吴氏名人吴大章,字景唐,又字韵生,号爽亭,别署红丝砚主,清书画家,秀水县贡生。他是嘉兴著名书画家,亦精篆刻,尤工于文。

望族方氏,其先世为河南方氏,因避战乱屡屡迁徙,于同治初由嘉兴北板坊迁居桃墩港西首,从事耕读。其后辈方受毂幼习举子业,后考取贡生。

桃墩沈氏,自湖州菱湖竹墩沈氏三兄弟迁来桃墩至今约五百年。他们世代以渔为业,兼以农耕。秉承“再苦也要读书,再难也要受教”的家风,培养孩子。沈氏“中”字辈三兄弟,个个学业有成,大儿子沈中毅哈工大毕业,就职于中国东北物理研究所,曾为美国夏威夷访问学者,回国后进入北京中关村工作;二儿子沈中治毕业于同济大学桥梁隧道建筑系,曾任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参与了成昆铁路桥梁设计及深圳市、北京市海淀区桥梁的主持和设计;三儿子沈中砥学成后赴湖北黄石市大冶钢铁厂工作,曾为《中国冶金报》编委。

桃墩村民历来尊师重教,崇尚耕读文化。自吴大章隐居乡间,授书生徒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小小桃墩古村落走出了近70位教师,堪誉“教师之村”。有记载的沈氏后人为师者近30人,吴氏后人也有20来人,其他姓氏后人计约 20 人。尤为突出的是这里还走出了一位共和国将军——怀耀生少将。 

现在的桃墩,以桃墩港为界,两岸都是民居,河港北岸的屋后都是农田,河港南岸屋前都是池塘。村里鱼池众多,以生产淡水鱼闻名。

在桃墩港东面,还保存着沈氏祖屋,看风格应该是明末清初时的建筑,与沈氏家族的发迹吻合。只是经过时间的侵蚀,那老屋破败不堪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牛的故事
后一篇:剔蜜蜂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